自学!29名襄阳学子,96天纯手工造出新能源“跑车”

硬核教育!

入学不足百日

他们的“作业”竟是

打造一辆真正的纯电动方程式赛车



历时96天
这群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大一新生
用20余次设计迭代交出了答卷
自行建模的防滚架
手工焊接的电池仓
反复优化的转向系统
……


这辆凝聚着29名学生心血的赛车虽未达到竞技标准,却让年轻人触摸到了职业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全国十大汽车工业城市

襄阳本地五所高等院校均建有学生车队

“造车作业化”现象背后

折射出的是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4月24日晚9时,襄阳科技职业学院车身修复车间仍灯火通明。


“寝室十点半熄灯,他们经常卡着点干到10点20分。”指导老师左宏宇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学生们深夜研讨的照片。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投入时

学生邓耀威展示了

手机里3D建模软件的保存记录

“每个细节优化都带来新突破,

这种即刻反馈的成就感令人着迷”。


参加这个项目的29名学生几乎都没有赛车设计制造基础,校方的“逆向教学”设计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


大一的课程里并没有SolidWorks这种专业建模软件的使用教程。汤成峰、宋宜桐两名学生自学了150小时的网络培训课程,向其他同学分享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帮他们快速搭建知识框架,成为设计组的带头学生。


实操亦是如此。由于车身防护装置采用的是圆形钢管,焊接时接触面积过小,容易导致焊接不牢。学生们自学异型马鞍口切割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从零起步到首辆赛车落地,这群年轻人历经20余次方案修改交出答卷。虽然车辆距离上场比赛还有差距,但学生们对学业的信心都强了起来。


图片


邓耀威说

大厂生产的标准转向系统束缚了车辆尺寸

他想和队友们自行设计制作一套转向系统

让车身有更多的改进空间


陈引虽然是一名女生

但在电焊中找到了兴趣点

目前她已经报名参加了两项技能比赛

用比赛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他院系的学生也被他们的热情点燃

纷纷表示

“太酷了,希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普及。”



“当产业迭代速度超过教材更新周期,教学必须转向实战能力培养。”襄阳科技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院长尚君说。


该校鼓励青年教师从“讲课者”向“项目构架师”转变,既要能“站稳讲台”,也要做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职业架构师”。青年教师左宏宇想通过点燃学生心中的“造车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图片


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抽象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学生通过96天昼夜攻坚完成任务,初步掌握了力学和机械学、车辆制造和检修工艺、电工和电子技术等10余项课程知识。


在不断地沟通和学习中,学生对于行业的趋势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长期以来

职业院校的学生常常和

“中考分流”“高考成绩不佳”联系起来

该校通过抖音发布学生们造车的视频后

在网络上引来赞誉不断

成功造车带来的“即时价值兑现”

正在重塑职校生的社会认同


















“学生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零基础造车,也得益于襄阳浓厚的赛车氛围、强大的汽车产业基础以及完整的产业链。”该校校长曹群英说。


为了鼓励学生们参与这项工程,襄阳市政府从2016年起已经连续多年承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


襄阳各职业院校的学生争相打造自己的赛车队伍。襄阳本地360余家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群使得各类造车资源唾手可得。学生们之间经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水平。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与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来自一线专家的指导,更有机会到该公司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让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效统一。


记者:徐勇;通讯员:陈俊丹 任丹丹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