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成为氛围 ——襄阳将“全民阅读”融入城市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公共图书馆辉煌的灯火,映照着手不释卷的身影;社区、学校、企业、工地,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如春雨润物,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散落于文化休闲街区、文创园区的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开放,不断夯实着全民阅读的“阵地”。

读者在襄阳市图书馆阅读 全媒体记者谢勇 通讯员郝伶俐 摄

汉水泱泱,书香绵长。从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读史”到今日“满城尽是读书人”,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阅读为纽带,连接起历史与当下。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探寻襄阳的“书香基因”。

全民阅读,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在襄阳,阅读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这座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正将“耕读传家”的传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基因。

清晨的公园里,80岁的赵光德手捧一本名人传记,神情专注。“阅读不仅能修身养性,还能让人学会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愉悦。”这位老人说,他尤其钟爱英雄传记,经常去市图书馆看书、借书,工作人员服务细致周到,让阅读成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

假期,学生们纷纷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课外书籍。初一学生张博翼一年借阅308本书的纪录令人赞叹。他说:“从小就爱泡在图书馆里,已养成习惯。图书馆的氛围特别好,在这里我能静下心来,探索书中的奥秘。”除了学生,还有许多上班族也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图书馆充电。在他们看来,阅读是缓解工作压力、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

高静一家参加阅读活动 (受访者供图)

阅读在襄阳的家庭中也蔚然成风。高静的家庭是襄阳“书香家庭”的缩影。丈夫作为记者,以书籍为媒传递思想;高静则通过抖音分享读书心得,带动粉丝加入阅读行列。“从《白鹿原》到《杨绛传》,书籍是我们家的共同语言。”高静说。如今,她成为了汉江阅读推广中心的志愿者,每周组织线下读书会,让更多市民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感受阅读的魅力。

美丽妈妈读书会开展读书活动

4月22日,“阅无止境 读懂襄阳”2025年“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在襄城昭明台广场火热启动。美丽妈妈读书会、湖北文理学院国学经典学习湖文读书会、襄阳市中心医院春晓诵读俱乐部、樊城区汉江阅读推广中心等十个群体,获评“2024年度优秀阅读群体”。

多方联动,阅读阵地持续壮大

春风浩荡诗书香。在襄阳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的引领下,“十进一创”系列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各级工会、妇联、教育、共青团等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工地”“青年书香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和“全民阅读优秀项目”等各类典型选树活动。

书香校园读书忙 全媒体记者李旭晖 摄

活动有力度,阅读有力量。襄阳市妇联开展的“花开向阳·万家书香”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培养阅读兴趣,每年约300个家庭参与;襄阳市总工会的“隆中书屋”项目,涵盖3万余册图书资源,搭建了“云上”充电的职工书屋。

全民阅读“阵地”不断壮大。去年4月,位于襄城区六〇三文创园的六〇三城市书房正式开放。该书房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藏书15000余册,昔日无人问津的老库房摇身一变,成为读者竞相打卡的时尚阅读新空间。

位于襄城区六〇三文创园的六〇三城市书房

去年9月,襄阳市图书馆对南山古籍文献分馆开馆。该分馆坐落在襄水街,藏有上万册中外古籍,对南山古籍文献分馆不仅是本地学者查阅古籍学术资料的宝藏地,更是市民休闲阅读的好去处。

去年12月,枣阳市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和综合馆开馆。其中,枣阳市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阅览座位近700个,实行“藏、借、阅一体,全开架”的免费开放模式,设有功能齐全的专题阅览室和自动化设施设备,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常态化开展精品图书推荐、读书会等阅读活动。

各类读书活动帮助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匡娟 摄

在公共图书馆,阅读力量快速崛起。《襄阳市图书馆2024年度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襄阳市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119万人次,同比增长29%;年图书外借量69.34万册,同比增长7.5%,襄阳市图书馆持证读者总量15.17万人,同比增长14.3%。

以书为桥,城市故事走向远方

挖掘推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襄阳在行动。去年,襄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组织相关专家编撰的《襄阳历史名人》《襄阳古诗词100首》正式出版发行。

去年11月1日,在襄阳取景拍摄的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火热开播。其中,第二集《孟浩然传》满屏都是襄阳。

“襄阳景+襄阳诗”激发了襄阳人吟诗、作诗的满腔热忱。不少市民追寻诗人孟浩然的足迹,开启文化之旅。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吴海涛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推荐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对话时代:铸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国之路》《AI改变世界:人工智能新发展与智算经济》《吾家吾国》4本好书……市民或阅读电子版图书,或购买纸质书。馆长荐书,校长荐书,市民从书香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襄阳以阅读为桥,吸引了全国名家纷至沓来。从历史小说到现代诗歌,从文学创作到文化传承,一场场思想盛宴在这座古城轮番上演。近年来,襄阳开展了多场全国名家看襄阳、写襄阳活动,邀请了蒋子龙、吉狄马加、李春雷等文艺名家来襄阳采风、授课,培训文艺人才和基层文艺爱好者达8000人次。自2018年以来,襄阳已邀请几十名国内文学名家走进襄阳,为襄阳文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马伯庸读者见面会吸引了众多市民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襄阳的阅读文化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在“读与写”的良性循环中,襄阳人正用笔墨重塑家乡形象。襄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的7000册本土著作,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城市自传”。这些作品不仅是襄阳本土作家创作实力的体现,也让襄阳文学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作品认识襄阳、了解襄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仲宣楼,照进24小时城市书房;当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奔向图书馆的“绘本海洋”;当华灯初上,年轻人打开电子书阅读器——襄阳用2800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一座城市最持久的繁华,不在于市井喧嚣,而在于书香弥漫。正如一位市民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在这里,读书就像吃牛肉面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记者:张亚婷 彭艺唯

通讯员:王叶艳 李雪西 王雨薇 何洪林 李婷

编辑:李天一|责编:张丽

审核:周锴 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