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下旬以来,我市降水偏少,出现轻到中度气象干旱,在田夏收作物部分受旱。而当前,我市536.09万亩小麦已进入大面积扬花期,81.94万亩油菜正处于角果发育期。
面对旱情,农作物“喊渴”。我市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通过部门联动、高效灌溉、统筹协调等多管齐下方式,打响了一场抗旱保收的攻坚战。
部门联动,合力“解渴”
在保康县马良镇紫阳村,连日来,大型抽水泵从灌渠取水,汩汩清流顺着管道流入田间沟渠,村民们积极抢抓时间疏通进水口,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精准滋润农田。
当前正值小麦孕穗、谷种下田的关键时期,保康县的重阳灌区和鸡冠河灌区全面开闸放水。重阳灌区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邹涛介绍:“我们组织了60多名社员合理抽调附近的河库、堰塘蓄水,确保片区2000多亩农作物生长及产业发展用水需求。”
据介绍,保康县共有6个保障农民用水的灌区,目前各灌区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墒情,正有序开展农田输水灌溉工作,预计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
襄州区从3月底开始,全区中型水库相继开闸放水,并紧急从熊河水库、丹渠等调水、引水85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区投入抗旱劳力1万多人次,库塘放水2000多万立方米,已抗旱面积28万亩。
部门联动,合力“解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气象局发布农作物干旱风险预警及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4次;水利部门通过多蓄水、普放水、早调水等方式,优先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抗旱技术指导专班,指导农户科学浇灌抗旱。
科学抗旱,高效“解渴”
在南漳县武安镇申家嘴村的麦田里,一台新型智能卷盘式喷灌机正匀速移动作业,水雾如细雨般均匀洒向麦苗。
种粮大户胡振志今年购置了一台高科技喷灌设备,为500亩小麦抗旱增添了科技力量。
新型智能喷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和质量。
在位于襄州区古驿镇孙寨村的鄂襄豪森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3台先进的大型智能电控喷灌机,用时5天就完成了千亩灌溉任务。据介绍,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这种喷灌技术节水超30%,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实现了灌溉无死角,能够精准地为小麦“补水”。
在市原种繁殖场种业有限公司的8000亩麦田里,采用了另一种高效灌溉方式——通过铺设管道,让地下水直达作物根部,实现“点对点”精准灌溉。
“目前种子繁殖田的小麦长势良好,我们采取了喷灌和沟灌两种方式应对。”该公司推广研究员阮吉洲说。
科学抗旱,高效“解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粮作站站长齐森林表示:“当前是小麦成穗的关键期,切不可大水漫灌,有条件的田块优先采用喷灌;零散田块,可采用沟灌方式,但要严格控制水量与时间,确保水流快速入沟、排出,减少田间积水时间。”
统筹协调,全力“解渴”
一边是小麦、油菜的成熟关键期,一边是玉米、大豆的春播期,水资源如何调配,考验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
枣阳市兴隆镇成立抗旱工作领导小组,镇、村主要领导一线安排、一线协调、一线督办;农技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和水管站等单位,搞好全程指导服务。
兴隆镇农技中心干部张长军介绍:“为了保证水源充足,全镇21座大小水库和1000多口存水堰塘,全部开闸放水。同时,积极协调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华阳河退水闸分水抗旱。”
南漳县组织人员及时疏通河道、清淤排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级村委会加大排灌设施投入,调配水泵,启用深水机井,加快拦河引流,千方百计为农作物“解渴”。目前,南漳县农业部门先后到九集镇、武安镇、清河管理区等地组织开展技术指导11批次,累计完成抗旱面积10万亩,切实帮助广大农户解决抗旱技术难题。
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加强墒情监测,动态优化抗旱方案,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升用水效能。同时,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作用,动员更多群众参与渠道清理、水源调度等工作,全力以赴确保全县51万亩小麦、13.48万亩油菜等作物稳产丰收。
据农情调度摸底,全市春播意向面积约241万亩,种植面积总体稳中有升。目前,各地抢抓蓄水调水,全力保障春播作物出苗,调试检修农机具5.6万余台,强化春耕农机保障。
统筹协调,全力“解渴”。一方面,强化旱情监测,实施水利、农业、气象、水文、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密监测雨情、水情、土壤墒情,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各地科学制订供水计划、指导调整种植结构等各项抗旱措施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统筹调度全市大中小型水库累计放水3150万立方米,全力满足农作物抗旱用水需求。
同时,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抗旱一线,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抗旱劳力9.65万人,启动泵站1147处、机井3443眼、机动抗旱设备9573台套。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周红南丨通讯员:王朝晖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