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山垃圾填埋场“蝶变” 见证无废城市新风尚

3月28日上午,在“国际无废日”来临之际,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毛纺小区、春园东路社区30余名居民,走进火石山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通过一场“垃圾场的前世今生”探秘之旅,共同见证这座昔日填埋场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华丽蜕变。


生态修复织就“绿色屏障”。“大家看,我们脚下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是堆积68万立方米生活垃圾的填埋场。”市环卫管理处工作人员刘俊婕指着延绵的绿坡向参观者介绍。这座始建于1991年的火石山垃圾处理场,在完成城市垃圾处理使命后,通过生态修复,完成华丽蝶变,属于生态环境部首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



郊野公园书写“无废篇章”。修复工程不仅消除了环境隐患,更在8.4万平方米的堆体上绘就生态画卷。公园因地制宜种植紫薇、朴树等本土树种,四季花木错落有致;蜿蜒的垃圾分类跑道串联起知识宣教区、游戏互动区和休闲游览区,卡通造型的垃圾分类箱、寓教于乐的互动装置,让环保理念在移步换景中浸润人心。“带孩子在野外学习投放知识,比死记硬背管用多了!”春园东路社区居民张女士点赞道。



全民参与点亮“绿色未来”。作为襄阳首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场馆内展示了垃圾分类发展历程,设置了分类智能互动游戏,陈列了学生们“变废物为宝”做成的手工摆件,随着垃圾分类宣教科熊文萱同志导览引领,大家纷纷啧啧称奇。毛纺小区李阿姨边看边说:“以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现在发现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从垃圾填埋场到生态公园的蜕变,不仅演绎了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更搭建起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课堂,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

记者:罗希 通讯员:刘 雪  刘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