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年过去,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横空出世,AI(人工智能)从开发和讨论的热门领域转变为改变人们生活的实际运用。
在襄阳,各行各业劲吹AI之风,全民AI的热潮扑面而来,精准有效、更接地气的国产化AI对接成果,正让这座千年古城迎来百业之变。
打造全国智慧政务样板
AI+政务:高效,远不只高效
3月18日,记者从襄阳市大数据中心了解到,襄阳市数据局已完成政务系统与DeepSeek(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面对接,采用本地云私有化部署,通过打造本地化“隆中AI政务大模型”,上线智能政务助手,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样板。
据了解,“隆中AI政务大模型”采用私有化部署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构建起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问答等多个技术模块的政务智慧中枢。
全场景赋能,公文处理智能化。“隆中AI政务大模型”依托覆盖15类公文的本地化知识库,实现从起草到归档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通过“关键词生成”“模板仿写”等创新功能,工作人员可快速生成符合党政风范的标准文本,智能纠错模块同步完成格式审查、语法修正及政治表述校准。
精准决策,AI深度解读系统。针对政策文件解析需求,“隆中AI政务大模型”创新开发智能语义分析模块,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经济数据、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拆解,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AI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政策文件的要点提炼与关联分析,为决策层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高效服务,智能客服24小时在线。襄阳政务系统与全量知识库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对政策法规、政务系统操作指南及常见问题的快速、准确响应。通过多轮对话技术与意图识别算法,系统能够识别用户背景,并自动调取相关标准解答,减少重复性工作量。同时,该系统支持24小时在线服务,并可自动记录反馈,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公众办事体验和政府透明度。
移动办公,云端操作更快捷。接入DeepSeek后,政务系统移动办公平台系统实现了文件全文检索、智能分类、关键词提取及自动摘要等功能。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实时同步,公务人员无论在何种场景下均能迅速定位所需资料,支持跨终端数据互联。此举不仅提升了文档管理效率,还为信息共享和远程协同办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极大地增强了政务办公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未来,襄阳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计划年内推出更多的创新场景,全力打造全国智慧政务示范城市,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成全国首个AI矿山
AI+矿山:安全,远不只安全
“风险已安全处置!”3月16日10时,湖北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保康白竹磷矿中心警报骤响——矿井580米北回风巷一氧化碳浓度突破阈值。
AI大模型瞬间激活:调取风速传感器数据、锁定人员定位轨迹、划定电子围栏、触发应急广播……从预警到处置仅耗时178秒。这场“教科书式”的危机化解,正是深度部署DeepSeek“满血版”AI矿山在3月12日正式上线后,交出的首份答卷。
凭借秒级风险处置能力与全场景AI覆盖,这一成果被列为全国首个AI非煤矿山项目,也是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现场会重点调研点。
小细节见证大变革
自动锚杆台车,实现矿井顶部锚杆支护自动化机械作业,再无需人力转孔。
“它像永不疲倦的‘数字矿长’,吃透了10万条安全规程和海量实时数据流。”该公司副总经理董松武启动语音指令刚落,指挥中心大屏瞬间展开三维矿体模型——地上地形与地下矿井结构层层交叠,设备、人员定位如星点闪烁,巷道风速、顶板位移等传感器数据经5G网络汇聚,打通整个矿山的数字“神经网络”。
井下560作业面,安全员刚离岗,AI便通过视频锁定违规,应急广播骤响:“尚兴斌,立即停止单人作业!”警报实时推送给公司安全科长王磊,自动触发违规处置流程。在系统后台,每个矿工都是流动的数据源,电子巡检记录生成安全画像。“时刻感到身后有一双眼睛为安全盯防。” 王磊感叹说。
巷道深处,挂轨机器人沿轨道“丝滑”巡逻,红色激光束扫过高压配电柜,温湿度等数据跃上调度中心大屏。“钢铁哨兵”24小时不休息,上岗后已替代4名人工巡检员,预警设备高温16次,实现“险情不过夜”。
在540米分层南巷,智能凿岩台车正挥臂钻孔。3D扫描生成岩壁“数字地图”,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钻进。“过去打孔直面飞石风险,现在动动手指就行。”技术员李峰轻点控制台,远程完成高危作业。
这些细节,正是湖北省建成首个AI矿山的生动注脚。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算法。” 湖北龙蟒总经理唐仕学说,“从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到智能化无人,我们已迈出关键一步。” 公司与格瑞曼矿业合作,研发出AI“迈灵”系统,集成生产调度、风险辨识等,实现Deepseek大模型与矿山生产“血管级”融合,推动安全管理从“人防”跨越到“智防”。
白天采集数据,夜晚“喂养”AI
“最初我们考虑引入国外AI大模型,但水土不服严重。” 董松武揭开技术破冰内幕:2023年初,团队测试多款国外模型,发现其对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差,且存在数据安全隐忧。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国产DeepSeek大模型开源发布,其强大的语义理解和多模态处理能力,让技术团队看到曙光。
创新之路布满荆棘。“国内没有先例,没有任何现成方案,工程师们白天蹲守矿井采集数据,夜晚在实验室‘喂养’AI——将70年采矿史的事故报告、10万条国家、行业各类安全规程、百万组监测数据转化为训练素材。” 董松武告诉记者。
为解决井下5G信号衰减难题,团队独创“光纤环网+微基站”组网模式,解决海量数据传输延迟降瓶颈。
“这是从0到1的硬仗。” 董松武打开研发日志:90多次井下测试,不断优化算法,最终攻克AI在复杂环境下的认知盲区。如今,“迈灵”大模型已实现108类风险秒级研判。记者现场截屏一张井下图片,AI“迈灵”立刻按照企业安全设施设计和矿山安全规程,识别3条潜在安全隐患,并给出整改措施建议,询问是否发起隐患整改流程。
AI矿山应用远不止于此,董松武在电子沙盘上指向地层深处闪烁的绿点:“这些是AI标注的采空区。”通过AI智能优化采空区治理,能够用矿渣废料置换出被判“死刑”的矿石,提高开采综合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每年让8万吨矿石重获新生,减少废石矿渣25万立方米,相当于让30亩以上的林地免遭吞噬。
智护绿水青山的“湖北答案”
在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的大型屏幕上,AI与AI在这里握手——左屏跳动着隐患整改清单,右屏同步显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动态事件的热力图。全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完成AI大数据模型的升级,湖北龙蟒的AI矿山实现与省级平台“神经接驳”。
“过去企业数据是孤岛,现在是江河汇流。”湖北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赵冰化博士演示联动机制:企业的数据实时同步至矿山业务系统以及省厅监测预警平台,平台“嗅探”到异常事件时,应用大模型分析潜在诱因,按照事件等级不同(红橙黄蓝),第一时间分别由省市县监管部门生成工单推送至企业负责人,企业排查整改完成后上报,平台全流程记录闭环;若企业2小时未响应,属地监管部门首先启动督办程序,若超过24小时未督办,则由上一级部门继续督办,层层保障,力求“辅助”企业100%完成处置落实好主体责任。至今年3月,这套“数字倒逼”机制已拦截多起潜在事故隐患。更深远变化正在底层算法中孕育,重塑湖北矿山安全生态。在省级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平台上,电力负荷、气象预警、物联感知等外部数据与矿山企业数据交汇,使风险预判、处置能力极大提升。
“例如,汛期强降雨来临前,通过长期数据的风险画像,精准锁定风险薄弱点,提前调集支护设备或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事故。” 赵冰化表示,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矿山安全发展方式的重构。
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将矿山智能化纳入“数字强省”版图中,组建5G+AI的“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加快制定首个AI矿山地方标准。在全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大屏上,AI矿山的每一次岩层颤动、每一趟车辆轨迹、每一名矿工脚步,都化作跳动的安全曲线——这不仅是技术的蝶变,更是湖北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考中,以创新之笔写就的时代答卷。
在全省率先构建“智慧水务大脑”
AI+水务:治污,远不只治污
近日,记者从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子公司湖北汉江益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益清环保)获悉,该公司完成DeepSeek与襄阳市乡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智慧水务云平台的深度融合,成功构建具备自主诊断能力的“智慧水务大脑”,成为省内首批实现该技术本地化应用的环保企业。
这一举措标志着项目运维正式进入“AI+数智驱动”新时代,将为一线提供更专业、更智能的工艺及运维指导。
智能诊断,“智慧大脑”更聪明
通过将DeepSeek的智能诊断功能与智慧水务云平台深度融合,实现诊断模型与水务业务数据的双向互通。一线人员输入目标厂站信息后,系统可即时调取工艺参数、设备档案、历史运维记录等12类数据,结合专家知识库(涵盖超3万条厂网运维手册、一厂一策、操作规程、工艺工法)生成定制化处置方案。
实测数据显示,智能化改造后工艺调试效率提升70%,异常工况处置时间缩短65%,真正实现“带着方案下现场”的智慧运维新模式,显著提升乡镇污水项目工艺调试效率,大幅缩短了异常工况的处置时间,并进一步优化了运维决策,助力实现“巡检前智能预判-作业中实时指导-处置后效果评估”的全周期智能服务。
数智驱动,安全防线更牢固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益清环保采用本土化专家知识库,使访问控制更加严格,数据管理更加自主,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如同给数据上了“两道锁”,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和可靠。同时,运用Elasticsearch全文检索框架和FAISS向量数据库技术,打造包含工艺手册、设备图纸以及水质处理等关键资料的专业智能知识库。
智慧水务平台通过与DeepSeek的整合,在保障10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4000公里管网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日均处理10万+数据点的分析能力,为工艺优化提供精确的信息支持。
生态赋能,创新引领更有力
作为襄阳环保领域数字化转型先锋,益清环保持续深挖数据价值,不断延伸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在智能加药、安全预警、能效优化等关键领域加紧研发,致力于打造环保领域的“最强大脑”,推动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智能化、标准化进程。
随着“智慧水务大脑”的成功落地,襄阳乡镇污水治理正以科技创新书写生态治理新篇章。未来,益清环保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的理念,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与环保业务的融合,为襄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襄阳模式”,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坚实力量。
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新标杆
AI+造车:畅销,远不只畅销
东风纳米襄阳工厂是东风自主新能源乘用车事业重要一极,也是襄阳新能源乘用车的重要发力点。今年以来,东风纳米襄阳工厂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以新质生产力打开发展空间。
当前,AI技术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焦点。东风纳米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打通车端到云端的语音快速交互,有效提升了车辆的语音交互、场景理解和决策规划水平。东风纳米襄阳工厂总装工艺技术员王星说:“接入汽车智能座舱后,它可以深度理解人类的自然语义,并给出合理的答案,不仅能跟你聊天,帮你规划路线,搜索周围地理信息,甚至可以解答世界知识,可以成为最可靠的‘副驾驶’和‘领航员’。”
在东风纳米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机械巨臂灵活舞动,自动化物料小车在地面来回穿梭,一辆辆纳米01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组装成型。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工厂忙碌而有序。
东风纳米襄阳工厂生产管理室主任刘琦介绍,通过基于东风生产方式搭建的生产运营数据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物料、人员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构建一个透明化,可视化的生产运营体系,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作为襄阳首个A0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去年1月东风纳米01正式上市,短短一年时间,东风纳米01从无到有,通过上市新车身、焕新版、共创版等,层层突破,单一车型连续两个月销量稳定在1万辆大关,进入月销万辆俱乐部。凭借着科技赋能和产品的可靠性,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东风纳米襄阳工厂副厂长张冲说:“2024年至今,出口总量约1.5万台,占销售总量的23%,远销到欧盟、欧洲、南美、非洲等地区,涵盖了荷兰、以色列、挪威、白俄罗斯、马来西亚、乌拉圭、阿联酋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的出口订单已排到11月底。”
科技赋能,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新标杆。2025年,东风纳米襄阳工厂将持续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工厂建设,推进过程质量溯源数字化管理,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监控和追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后续新车型的导入和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东风纳米襄阳工厂副厂长张冲表示,通过工艺设备AI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艺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能源设备的IOT接入,实现能源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数据采集,构建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智慧大棚把梦想变为现实
AI+农业:种地,远不只种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作为设施农业的升级版,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随着5G、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农业正推动襄阳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大棚里面种果树
老河口是全国优质砂梨生产区、全省优质水果基地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024年,为破解当地梨树种植中涝时受淹、旱时减产的问题,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简称春雨苗木合作社)积极争取到“国家区域性良种(梨)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了一座占地50亩的连栋大棚,将3000多棵梨树种到了大棚里。
老河口“砂梨'种植场景
尽管外面阳光明媚,但在这个大棚里,记者并未感受到传统大棚中的闷热,这里空气清新、温度宜人,阵阵微风让人陶醉。这就是智慧农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传统温室大棚主要依靠种植者的个人经验进行管理,例如通过人工开启保温被,开关通风口等方式调节温室内温湿度,效率低且难以精确控制。而新式智慧大棚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加装传感器、物联网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配套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进行温室管理,实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种植。
“这里的梨树享受的是‘别墅级’待遇。”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姚凤君说,在这个大棚里,通过雨水收集与微灌补充双模式,土壤湿度恒定在60%至70%的最佳区间。大棚采用2.5米高的侧通风口和拱顶双天窗设计,配合50%透光率的遮阳网和360^°防虫网,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25℃至32℃的最佳区间。
科技赋能“汉水砂梨”增产增收
在宽敞明亮的智能化大棚里,一排排梨树整齐排列,智能渗灌系统精准调控着土壤湿度,生态防控体系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这是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简称春雨苗木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开展的一场生产变革。
大棚内景象
温室大棚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打破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保障市场供应。如今,在科技赋能下,智慧高效的大棚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果篮子”更加丰盈。
“我们把梨树种到大棚里面,不仅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而且科学的设计也降低了打药、套袋的生产成本。”3月16日,在大棚中,高级农艺师杨永平自豪地说,通过品种、技术、模式的持续创新,春雨苗木合作社正在书写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新篇章。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改善了梨树的生长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物理隔绝病虫害,降低了水果套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梨子可以沐浴在阳光下健康生长。”姚凤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梨树种在大棚里,预计每年可节省套袋成本1700元/亩,农药支出降低500元/亩。再配合拥有物联网技术的智慧采收系统,就可以根据成熟曲线安排采收次序,使得优质果率达到92%,较传统种植提升40个百分点。
智慧大棚把梦想变为现实
这座现代化果园大棚,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对于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科技的杨永平来说,更是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创新引擎。
果树的根系虽长埋地下,但也是需要呼吸的,因而对土壤透气性有一定的要求。今年杨永平将尝试利用地下铺设的渗灌管网,定期给果树根部注入空气,促进果树的成长。杨永平表示,有了这个大棚,就可以把更多点子变成现实。
发展智慧农业,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春耕以来,“慧”种田的襄阳人,就用无人机、行走式施肥机、深松机,利用北斗定位系统,进行体检、施肥、深耕、运农膜等作业,在广袤大地上奏响“科技交响曲”。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粮食、生猪、茶叶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提质量、增效益。
今年以来,襄阳市科技局携手襄阳市农科院、东津新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积极完善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举措,推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示范基地的建设。
未来,智慧农业将继续引领传统果业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上线老百姓消费权益保护新帮手
AI+维权:3·15,远不只3·15
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服务百姓、帮助百姓为宗旨的襄阳主流媒体《襄阳帮女郎》微信公众号带来助力维权创新举措。该微信公众号率先接入DeepSeek,打造的“襄小帮AI”正式上线,为老百姓消费维权提供一个新帮手。
“襄小帮AI”依托《襄阳帮女郎》多年积累的海量消费案例与专业知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精准的解答。而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就能和超智能的“襄小帮AI”聊天,获得专业帮助,让维权求助像聊天一样简单。同时,除了消费难题、权益疑问,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小知识,“襄小帮AI”也能快速响应。
当千年古城遇见人工智能
“AI+襄阳”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站在汉江之畔临眺
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转身
都是对未来发展的笃定
来源:汉水襄阳综合
编辑:汪锐 | 审核:高杨 释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