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42所成立60周年。六十年间,这支从泸州山沟走出的航天劲旅,以“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为核心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强所之路。2024年,42所共引进高校毕业生80余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60人,新增人才数量创历史新高。党委书记杨衡玉在新员工入职仪式上强调:“新员工是42所发展的‘新鲜血液’,更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强劲动能’。”回望来时路,一代代航天人以青春热血铸就大国重器;面向新征程,“高能精神”正激励新一代人才接续奋斗。
创基业:从“零”突破到人才沃土
1956年,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之际,一支由10余人组成的年轻团队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十研究室开启固体推进剂的探索之路。从复旦才子袁人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国良,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在资料匮乏中摸索前行。1958年,他们成功点燃固体推进剂第一“芯”,点亮了中国航天的希望之光。
1965年,42所扎根泸州,组建四大研究室,开启技术攻关。1970年,团队迁入郭峪深山,与大连化学物理所200余名骨干合并,500余人扎根荒漠18年。没有外援,他们自己改造工房、建造试车台,用血肉之躯突破技术封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奖台上,42所六项成果获奖,刘国雄所长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时期,老一辈航天人不仅突破技术瓶颈,更培养出一批敢打硬仗、能担重任的骨干力量,为后续发展奠定人才根基。
攀高峰:高能精神铸就育人高地
1988年,42所出山进城,开启现代化征程。“十年铸一剑”的坚守中,形成了“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技术格局,也锤炼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
进入新世纪,所党委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引才育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硕士学位授予点,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博士研究生达1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0%,关键型号技术领域实现博士全覆盖。
制度改革: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提成超千万元,获评“军品科研院所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试点单位”。
生活保障:建设人才公寓、航天幼儿园,开通职工子弟校车,解决婚恋、养老等后顾之忧,让青年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这一系列举措下,42所汇聚起一支“科研+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省部级专家达33人,科技人员占比50%,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勇创新:新时代人才战略焕发活力
2024年8月,42所党委专题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强国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引的进、留的住、能成才”,实施三大举措:
1.精准引才:采用“特事特办、一人一策”柔性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薪酬、住房、医疗保障,增强人才吸附力。
2.平台赋能:开展“博士讲堂”“院士大讲堂”、航天技术研修班,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为青年搭建成长舞台。
3. 制度创新:制定《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目前,42所已形成“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技能人才”四支梯队,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70%,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新时代的42所,正以“人才强所”战略为引领,在航天固体动力领域勇当先锋。党委书记杨衡玉表示:“我们将继续弘扬‘高能精神’,以人才优势构筑技术优势,为建设航天强国筑牢坚实根基!”
从深山戈壁到现代化科研院所,从“跟跑”到“领跑”,42所的六十年历程,是一部与人才共成长、以奋斗铸辉煌的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铁军,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纳英才,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培育精英,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书写新的传奇!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龚雪琴 | 通讯员:席玲
编辑:陈莉莉 | 校对:黄金晶
责编:杨琦| 审核: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