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7月,1996年12月被批准为“省管开发区”,2006年6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被正式命名为“湖北襄阳经济开发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2022年6月,省政府批复开发区扩区调区核准面积由257.31公顷调整为2207.79公顷,面积扩大近10倍。
近年来,襄州经开区坚持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业兴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招商、扩投资、建园区、育产业,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有力推动园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襄州经开区入驻各类企业1405家,其中规上企业118家,形成了以际华三五四二、九天纺织、金恒昌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国铁机电、时瑞达重工、威能达动能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长源东谷、倍沃得、通桥科技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远景能源科技、妙壳新材料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鲁花花生油、正大食品、盼盼食品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圆通智创园、武汉港航等为龙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特色鲜明,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逐步提高。
襄州经开区在2021至2022年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评中位列第四,被区委、区政府评为“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作风建设先进集体”“年度工作目标优秀单位”“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单位”“实绩考核优胜单位”等。
高位建设提升承载力
“2025年,我们将以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整体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2月7日,襄州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襄州经开区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做好园区规划和要素保障,园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拓展发展空间,扩区调区顺利完成。襄州经开区紧盯时间节点、关键部门,认真做好扩区调区方案修编与报批工作。2022年扩区调区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核准面积调整为2207.79公顷,面积扩大近10倍,为经开区可持续发展争取到了更大、更宝贵的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有力有序。确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及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五个主导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一个培育性产业,完成产业规划、朱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被省生态环境厅核准批复。
坚持问题导向,靠前服务。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全力做好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水、电、路、气等要素支撑。2024年全年投资2.3亿元,推进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先后启动园区8条规划道路建设,改造供水管网3305米。
目前,襄州经开区已建成31条内部循环道路,形成伙牌园区“十横七纵”、朱庄园区“五横五纵一循环”的交通格局,先后建成西气东输天然气节点站、110kVA变电站2座、日处理能力34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
“朱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批前公示,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已向市发改委备案。”襄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谋划启动朱庄园区10号路、东11号路等道路建设,加快康庄大道北段、拓新路、光明东路等供水管网建设。
为打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襄州经开区聘请环保管家,指导园区企业开展生态环保排查、整治;聘请安全生产专家,常态化开展安全检查、“厂中厂”“园中园”专项整治等,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同时,创新设立“园区共享法庭”“检察护企”服务站,强化府院联动,推动佳贝食品、亿龙源等破产企业有效重整,调解劳资纠纷案件20余件。
重点产业聚合引领力
在湖北通桥科技有限公司,新开发的8万支比亚迪轻量化平台桥壳即将交付。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设备优势,该公司两条生产线能实现多个孔位同时切割,精度更高,切口更平滑,针对新能源桥壳的特性保证桥壳的尺寸,具备年产20万支桥壳的能力。
近年来,湖北通桥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新材料高端前沿领域,首创无焊缝整体式汽车桥壳新技术、新工艺,突破了传统产品“重量大、能耗高、材料利用率低”的瓶颈,已成功配套比亚迪、吉利、东风德纳、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多家大型汽车企业。
湖北威能达动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工程、水利枢纽工程等领域。
2024年,该公司开发的新能源风电领域齿圈、行星轮、太阳轮等全套5大系列19种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风电产品完成产值500万元以上。新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拓展国外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及地区。贸易公司成立不到8个月,年新增销售额1200万美元。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引领力显著提升。襄州经开区积极培大育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构建以威能达动能、通桥科技等为龙头的智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企业21家,实现产值55亿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智能运维产业集群”上榜全省首批10家“两业融合”产业集群名单,成为全市唯一入选产业集群。
同时,常态化开展园区企业生产调度和监测预警分析,推动纺织行业企业全力承揽订单、扩产扩能。因势利导召开银企对接会、企业家座谈会,促成企业精诚合作、互惠互利。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协助企业拓宽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发展后劲。
2024年,襄州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7%,占全区80%以上。
项目支撑积蓄竞争力
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三期项目于2024年3月正式投产。新上纺纱生产线5万锭,新上大卷装喷气织机330台,实现年产棉纱1万吨,年产坯布6000万米。目前,该公司生产车间24小时赶订单、忙生产、保交付,奋力冲刺“开门红”。
该公司财务总监蔡莉娟介绍,公司生产的涤棉、涤纶等产品远销非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完成织布9500万米、纺纱1.2万吨的产能,营收达到2.7亿元。
投资12亿元的襄阳朗格产业园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05亩,目前正按照既定工期,全力以赴开展项目建设。
襄阳朗格产业园涵盖车辆生产上下游全产业链,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着力打造新型都市工业园区。
该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9月左右可以全部进场入驻,年产值在2亿元左右。
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襄州经开区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先后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敲门招商。通过企业家座谈会、拜访外地襄阳籍商会等,建立良好沟通对接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加吴江纺织服装产业推介会、“襄阳企业家日暨楚商襄州行”以及市、区各级领导外出招商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襄州影响力,提高项目洽谈成功率。
近三年,襄州经开区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过65个,总投资超过307.19亿元。其中,总投资25.8亿元的际华锦纶66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际华智能纺纱、数智化织布、功能性面料后整理制造加工改扩建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轨道机车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0亿元的襄阳玖道供应链有限公司襄阳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襄州经开区积极落实项目建设“26211”工作机制,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打表推进34个项目建设,协助项目解决施工放线、图审办理、用水用电、项目验收等140余个项目建设难题,发展壮大际华三五四二、鲁花浓香花生油、国铁机电、时瑞达、威能达动能、通桥科技等重点企业,彰显园区吸聚力,夯实经济稳增长底盘。
科技创新激活驱动力
在湖北妙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刚刚下线的PCB钻针直径只有0.0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它是制造精密电路板的关键工具。
“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投入,一年来,产能从月产250万支提升到月产600万支,同比增长240%。”该公司生产厂长陈勇介绍,公司将打造一个全智能的刀具生产线,建成数字全连接“黑灯工厂”,致力于成为线路板刀具领域的头部企业。
“整个水冷板的平整度不超过15毫米。在爆破压力上,现在可以达到9兆帕,远远高于行业内要求的3兆帕。”在湖北倍沃得热力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徐先航向记者介绍了刚刚生产下线的水冷板。
近年来,该公司深耕新能源电池水冷板制造领域,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研发高端智能化生产线,让技术参数更优、产品竞争力更强,获得国内多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青睐。
“得益于襄州经开区的大力扶持,公司将加速项目二期投产建设,进一步投资全自动冲压水冷板生产线、涂装线以及扩展新能源电池托架生产线,抢抓新风口,抢占新赛道。”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磊磊表示。
2024年以来,襄州经开区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制度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运维、智能制造等产业,狠抓企业成长和技改扩能工程,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
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企业申报工业企业技改转型资金补助、新增用电奖励、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同时,搭建专业化供应链平台,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要素资源优化整合。
目前,襄州经开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5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张雪飞 刘自航
编辑:刘惠 | 校对:孙巍
责编:张雪飞 |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