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金刚钻,让残瓷重生——访李氏锔瓷传承人李智良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这句俗语源自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艺——锔瓷。过去,百姓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把碗补好后继续使用。我市非遗传承人李智良就是凭着“金刚钻”,再次赋予瓷器新的生命。

“父亲生前一个人挑挑子,走街串巷锔瓷补碗,养活了一家六口人。为了纪念父亲,我退休后慢慢捡起这个活儿。”李智良对记者说。2023年,李氏锔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副挑子挑起一家生计

李智良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记者:您家三代人都曾从事这个行业吗?

李智良:是的。上世纪20年代初,我爷爷李连昇从河南南阳来到襄阳,在襄城铜鞮巷住下。爷爷家原本在南阳瓦店镇开药铺,但他却从小喜欢手工,学会了锔瓷等手艺。此外,他经常为大户单家和杨家修汽灯、留声机,以及火锅、铜壶、煤油灯等日常生活用品。

父亲李延炳从15岁时独立干起锔瓷手艺,还常去南漳、谷城等地,成为襄阳城中有名的锔瓷师傅。襄阳城里的官宦人家、商家、外国传教士的瓷器修复,由其包办。

我出生于1948年,自幼跟着父亲学习锔瓷技艺。1962年,我读了半年初中后,为减轻生活负担,买了一副挑子,也正儿八经做生意了。我1964年参加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被评为“襄樊市油漆技师”。2003年退休后,我做锔瓷业务至今。

记者:退休后,为什么又把老手艺捡起来了?

李智良:年纪越大,就越怀念父亲,就继续干他传下来的老手艺。他当年挑一副挑子养活4个娃子,不容易。

上世纪40年代,当时市里有几个外国大夫,收藏了很多瓷器,找父亲锔瓷,父亲一连修了好几天。1958年,我父亲等市里的手艺人成立互助组——补锅组,主要是补锅、碗,还给各酱菜厂补缸。小时候,我喜欢跟着父亲到处跑,遇到生意好时还能买点吃的。1962年,姐姐正好初中毕业上高中,哥哥高中毕业上大学。我便挑起担子,不再上学了。

记者:做生意不仅要走街串巷,还要晓行夜宿、走村串户。

李智良:是的。不管是在市区还是去南漳、谷城,全靠步行。虽然日子苦点,但是百姓热情厚道,走到哪里借宿歇脚、吃碗饭,人家给你安排。我们生意做得也灵活,人家给几个鸡蛋、一把木耳或者一些豆子都行。

记者:辛苦吗?

李智良:第一,辛苦,出趟生意,一走就是几天时间。第二,很有成就感,兜里原本干干净净,出去转一圈,挣几毛钱、一元钱回来,可以买米、面。老爹到东边去转,我就到西边去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一个金刚钻就是半个身家

捆绑复位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记者:锔瓷需要哪些工具、材料?

李智良:主要是金刚钻,还有弓、钳子等。金刚钻,手艺人自己制造的打孔钻眼核心工具。所谓金刚钻,就是指天然钻石、人造钻石,通过焊接或者镶嵌在铁质钻杆上制成的金刚钻头,制作极为精细。材料过去多用铁丝,现在主要用铜丝,锻打成菱形。

记者:主要有哪些工序?

李智良:有清洗、对缝、捆绑复位、打眼、上绊子(锔钉)、抹灰等工序。裂纹的好办,直接锔就可以;破茬的,要用小刷子先把茬口刷干净,按原位对接在一起,用一根绳使劲把对好了的破茬勒紧,然后挑选合适的绊子。画好点位,拿出一个类似胡琴的弓子,把金刚钻头缠在弓子的细绳儿上,拉动弓子,在点位处开始钻眼儿。

过去,就在现场做,补完后,将水往里一装,等人家验收。

记者:我看您拉弓钻眼儿时很轻巧,挺有意思。

李智良:我们传承的是河南派。这个行当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流派,三大流派的不同点就是金刚钻的旋转部分不同,河南派用弓钻,山东派用皮钻,河北派用砣钻。弓钻的最大优势是小巧、操作方便,对小件、薄瓷打孔,手感好。

记者:您用的是天然钻石吗?

李智良:是的,现在碎钻不值钱。过去,一个金刚钻就是手艺人的半个身家。

金刚钻,就是锔瓷师傅的立身之本。在当时,金刚钻是稀罕物。以往都是几个工匠凑钱买一个,用棉花包好,喊个铁匠,一锤子砸下去,砸成啥样就只能按啥样用。有一次,我干活时不小心,金刚钻从身上掉了下去。当时我都不敢乱动,在地上画了个圆圈,将这个圆圈内的土全部用簸箕扫起来,装好,放在灶房大铁锅里炒,炒完之后,再用细筛子一点点地“过”,以便找到只有几毫米长的金刚钻……

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记者:您觉得这项技艺的哪一步最难?

李智良:在我看来,做金刚钻最难。碎钻太小了,要想办法把它嵌在用铁皮卷成的管子上,还要把头露出来,才能钻眼。其次是钻眼儿,眼儿并不是垂直的,应带一点斜度,这样咬合起来最为紧密。

当然,以往讲究学艺先学做人。父亲经常教导我,要“嘴稳、手稳、身稳”,特别强调出门在外,行为要端正。童叟无欺,是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同时,手艺要精。

记者:现在您靠锔瓷还能挣钱吗?主要修补哪些器具?

李智良:挣钱少。我有退休工资,也不指望这挣钱了。前两年,我每年还能挣个两三千元,这两年我很少出去摆摊,要是有人找,我就只帮忙,不收钱,免费锔瓷。修补的器具以茶具为主,主人喝茶用惯了,不小心摔破,会拿来补。有时,他们觉得补两个绊子更有文化味儿。

记者:锔瓷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李智良:过去,是谋生的手段。如今,则是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

我也经常查阅资料,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锔瓷人的劳动场景。民间歇后语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文艺作品中有“王大娘补缸”等,讲的都是锔瓷这项手艺以及其蕴含的哲理。可见锔瓷历史久远,民间影响大。

记者:您未来有什么计划?

李智良:随着社会的发展,瓷器工业化的生产,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锔瓷这一古老的行业逐渐淡出了市场。现在很少有人掌握锔瓷这一技艺。但在工艺品收藏等领域,仍存在一定的需求,我也会看一些年轻人直播锔瓷,效果很好。他们以独特的技艺,将存在瑕疵的瓷器修复成具有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我希望在我的家庭成员里,找一个后辈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毕竟这项手艺传到家族第三代,不能断了。现在,非遗展演活动比较多,我淘到一根老扁担,做了工具箱,以便宣传展示用。我相信,这项老技艺会以新方式回归百姓生活。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邓爱华 文/摄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