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康县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促进“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抢抓对外交通格局深刻变化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核心景区为依托、以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为支撑、以高铁高速和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截至10月底,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1亿元。
01高点定位、高位推进,统筹全域“一盘棋”。
按照省、市对保康的发展定位,举全县之力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系统的思维、全局的眼光谋划旅游发展,聘请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充分对接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融入“襄阳都市圈”一体化布局,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以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破解资金难题。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全域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招商引资等系列配套政策,每年设立8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1000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三是坚持大员上阵。以严密的组织、管用的制度推进工作落实。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双领衔”,政府、市场“双驱动”,观摩、评价“双促进”,交办、提醒“双部署”,督办、考核“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02精致建设、精心打造,绘就全域“一幅画”。
围绕旅游县城、核心景区、旅游小镇、美丽乡村、风景廊道“五位一体”布局,全力打造山、水、人、城和谐共融的美丽保康。
一是项目围绕旅游谋划。梯次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重点旅游项目65个,推进尧治河、五道峡、九路寨、横冲、六柱垭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梅花寨、蜡梅谷、官山、香炉山、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竞相开发。
二是交通围绕旅游布局。畅达襄阳都市圈,两小时融入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2020年以来,改造干线公路、新修乡村路500余公里,新建、扩建旅游公路100余公里,开通旅游公交专线5条,景区景点与重点镇村、高速高铁无缝衔接。
三是产业围绕旅游转型。挖掘山水、文化资源,推进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康养与文化旅游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培育规上文旅企业48家,扶持尧治河文旅集团、唯楚集团、保茶集团、兴发集团保康公司等文旅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四是城乡围绕旅游美化。依托“一河、两园、两山”城区空间结构,以穿城而过的清溪河为主轴,统筹开发“两山两园”旅游资源(河东官山、紫薇园,河西万年山、蜡梅园),建设“景城一体”的现代新城。推动小城镇组团式、差异化发展,打造店垭茶旅融合、龙坪高山避暑、后坪高铁新镇等特色小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共同缔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乡村,全县建成综合试点村106个。
03创优环境、做优服务,编制全域“一张网”。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旅游要素。推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以“保康味道”“保康礼物”评选为抓手,打造美食品牌、旅游商品品牌。发展精品旅游民宿20家、乡村民宿400多家、农家乐1100多家,床位达1.36万个。在景区常态化演出《荆山楚源》《荆山歌谣》等文艺精品。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出台“人才十条”,组建旅游专家库,提升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成“一主、一副、多节点”的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旅游标识牌97块、乡村旅游驿站23处、旅游厕所136个。
三是推进区域合作。积极与神农架、兴山、房县、南漳、谷城、远安等县区联动,开展区域协作,推进产品互补、市场共拓、客源共享。
04打造亮点、打响品牌,唱响全域“一首歌”。
坚持全媒体、立体化营销宣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三级联创”擦亮品牌。全力推进名县、名镇、名村创建。建设荆楚文旅名县,打造4个4A景区、1个四星级旅游饭店、1个湖北旅游名镇、3个湖北旅游名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快推进尧治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六柱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九路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核心吸引物。
二是“一镇一节”聚集人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策划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蓝莓采摘节、核桃丰收节、帐篷音乐节、乡村马拉松等系列节会活动,受到省内外网友、游客广泛关注。
三是“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开展领导代言、网络直播、媒体采风、专题推介、影视植入、组团奖励等多形式宣传营销,举办“达人行”“网红打卡”等系列网络推广活动,吸引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抖音、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省内外重要旅行社渠道聚焦保康,推动保康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主管单位:襄阳市作风办
信息来源:保康县作风办
编辑:马雨帆 校对:苏琦琦
审核:刘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