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栉雨沐风,75年同心逐梦;75年奋勇向前,75年书写华章。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代襄阳人以坚强和勇敢,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新襄阳的建设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襄阳也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巨变。适逢新中国成立75年,汉水襄阳特推出系列报道“老照片·‘襄’看75周年”,带你从一张张老照片中,去感受和体验襄阳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
推出“老照片·‘襄’看75周年”襄阳媒体篇
萌芽起步期:艰难开拓,点亮希望之光
说起襄阳媒体的发展史,首先要从一张报纸说起。1949年9月10日,《襄阳日报》作为中共襄阳地委机关报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
“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无厂房、无设备、无办报器材,要出版一张党报,谈何容易?困难可想而知。但是,那时报社印刷厂的同志凭着一颗对党赤诚的心,迎难而上。他们知道不及时解决印刷设备和器材,就出不了报纸。他们‘克服千难万险,一切为了早日出报’的精神实在感人!”1990年,《襄阳日报》首任社长梁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襄阳日报》百期纪念。释贵明翻拍
与此同时,襄阳广播也开始进入筹备阶段。1950年6月,襄樊市人民政府收音站建立。这个收音站虽然规模不大,设备也简单,但它就像一个信息中转站,负责抄收中央和省广播新闻,经过宣传部筛选,再把这些新闻变成《记录新闻》发给大家。
1951年底,襄阳各县(市)相继建立收音站和“电广播”“土广播”宣传点,推动各种政治运动顺利进行。1960年10月1日,襄樊人民广播电台开播,频率1330千赫。
70年代的播音室
“60年代初,电台的条件很艰苦,没有办公室,人员少事情多,同志们不分份内份外抢着干。竖天线需要人,我们干,铺地网人不够,我们上;有时外线喇叭不响了,我们也提着喇叭跟着师傅外出维修。”襄樊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播音员阮宏英在《襄樊人民广播电台史要》一书中写道。
90年代的播音室
与此同时,襄阳电视也在这个时期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1977年11月1日,原襄阳地区电视转播台的筹建者们,抱着一台孔雀牌9英寸黑白电视机,冒雨在远离市区中心的收测点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成功接收到从襄城区冯家巷5号塔楼桅杆上发射出来的电视信号。
在这一起步阶段,襄阳媒体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一道道希望的光,照亮了她的未来发展之路。
稳步发展期:砥砺前行,绽放多元之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襄阳,为媒体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时期,襄阳媒体新闻报道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事,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民生、文化等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994年4月1日,《襄樊晚报》创刊,它以关注民生、传递民情为定位,也让襄阳有了自己的都市类晚报。
曾任《襄樊晚报》新闻部主任的包世华在《襄阳新闻事业口述史》中分享了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为了让记者更了解社会,从1995年5月20日开始,《襄樊晚报》开展了为期近一年的“记者打工”活动,从总编、副总编,到一线记者等采编人员深入到各行各业,有的当火化工,有的当装修工,有的当售票员,有的当菜贩,回来后写一篇“打工札记”,配一幅打工照片,这种记者亲历的体验式报道,以第一视角,原生态呈现新闻现场,推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包世华参加“记者打工”活动,体验当一天片警
《襄樊晚报》作为《襄樊日报》的补充和延伸,面向市场,服务市民,创刊第一年就发行了3万多份。
电视媒体在这个阶段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2年8月28日,襄樊电视台开始自办电视节目,无论是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专题节目、文艺演出的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1984年,襄樊电视台制作了第一条广告片;1985 年拍摄了第一部专题片;1986年2月,开始定期自办新闻节日;1986年9月,开拍第一部电视剧《大山里的孩子》……
“当时,演播厅、机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加起来不到30平方米,我们就在那里录新闻、录专题、配音。”襄樊电视台首位男播音员谢东升回忆道。
1987年1月31日,由襄樊电视台录制的《襄樊市1987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在湖北电视台播出,2月15日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当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一台地市级电视台录制的春节文艺晚会。“晚会的字幕是用黑白字幕机,耗时3天时间一点点做出来的。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自力更生,干劲十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谢东升至今记忆犹新。
广播事业在这个时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技术的进步使得广播信号更加稳定,节目内容也不再单一,广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原襄樊人民广播电台书记、台长、总编辑吴敏在采访中回忆,当时报纸、电视发展的红红火火,而电台在宣传、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谋寻出路。“盯准目标,奋力拼搏,大战100天!在1998年底,我们完成了100天三大任务——电台节目改版,由每天3播改为全天播送节目;电台数字化制作播出系统实现平稳切割;文艺台开播,全部采用主持人直播形式。新呼号、新栏目、新风格、新声音,响彻襄江两岸,广播热由此兴起。”
2010年10 月,襄樊电视台与襄樊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组建襄樊广播电视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综合实力,为观众带来了更多高质量的节目。合并后的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引进新的节目形式和理念,如真人秀节目、纪录片等,并且加大了对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制作了一系列具有襄阳特色的节目,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融合创新期:与时俱进,奏响时代强音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襄阳媒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占领阵地,扩大优势,襄阳媒体人在融合创新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2016年7月,《襄阳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2016年9月12日,“云上襄阳”客户端正式上线;2022年11月21日,“汉水襄阳”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标志着襄阳媒体开始向数字化、多元化发展转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这个时期襄阳媒体发展的关键。《襄阳新闻》《今日播报》《襄阳交通广播动力 890》《襄阳之声》等襄阳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也积极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纷纷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拓展传播渠道,更好地服务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
2023年12月27日,襄阳日报社与襄阳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襄阳融媒体中心 (新闻传媒集团),这一融合标志着襄阳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融合创新的浪潮中,网络主播这一新兴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2024年7月31日,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19个新职业,网络主播位列其中。2024年8月,襄阳融媒体中心与时俱进,举办“当红不让”2024襄阳网络主播大赛,众多年轻有才华的网络主播们纷纷参与其中,他们借助直播平台,将襄阳的美食、美景、文化和特色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不仅为襄阳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襄阳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创新和突破。
在这个融合创新时期,襄阳媒体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不断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将襄阳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舒丽君 刘澄芮
责编:高杨 审核:杜红丽 终审:周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