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市中医医院,有1900多名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他们用妙手仁心托起百姓健康,用人文关怀为患者送去希望……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节日到来前,记者走进襄阳市中医医院,与老、中、青三代医生代表面对面,听听他们的医者初心和从医感悟。
“60后”国医堂名师孟德玉:
立德仁爱是安身立命之本
“孟大夫,我是从湖南专程来看您门诊的,哮喘30多年了,请您给把把脉。”
“孟大夫,孩子发烧20多天了,您看看有什么好办法不?”
“孟大夫,我父亲有严重的肺心病,在ICU住了半年不见好,请您救救他。”
……
在襄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四楼国医堂孟德玉的诊室,每逢周一二三五,患者们早早就来排队就诊。他们,有的已经被疾病困扰多年之久,有的周转了几个省市经人推荐慕名找到孟德玉,有的不堪疾病折磨在就医时泪流满面。
耐心地听完患者的病情陈述,一脸和蔼的孟德玉总会用睿智和热情,把患者的心结打开,也把治疗的希望种进患者心里。
孟德玉是一张名片。
从喜欢中医,到痴迷中医;从躬身“医”线,到精研传承;从名不见经传,到中医名师……近四十载的杏坛耕耘,他深谙中医经典医籍,学术造诣深邃;他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为先,精研疑难杂症,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各种慢性疾病均有自已独立的思维模式,临诊中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的中医根本大法。应用宣肺、通阳利水、益气扶正的学术思想,治疗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患者。一路走来,他医德如玉,馨香自远。
孟德玉为患者把脉
来自荆州的71岁患者文大爷,因严重的肺心病呼吸衰竭在荆州一家医院ICU住了半年,24小时靠呼吸机和吸氧维持生命,病情却没有起色。文大爷的儿子慕名到襄阳请孟德玉到荆州会诊。当了解医生一直所用的西医治疗方案以后,孟德玉有了大胆的思维方向,集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健脾开胃于一方。三天过后,传来佳音:文大爷的病情好转了,用了半年的呼吸机撤了!回到家的文大爷,继续服用中药,孟德玉在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三次到荆州回访,病情一直稳定。患者的儿子激动地说:“孟大夫,你的三服中药救了我父亲的命。”
今年4月,16岁的女孩浑身皮肤溃烂,发热2个多月,辗转多家省级医院,被诊断为罕见病坏死性淋巴结炎。在省里一家医院住了20多天,高烧依旧不退。女孩的父亲慕名找到孟德玉。孟德玉认为,其为表邪未解,入里化热,热毒炽盛,热腐肌肉所致。故拟四妙勇安汤加以宣肺解表方。一周后,女孩精神转好,体温降至正常。十余日后复诊,双手肿胀较前明显减轻,指间关节疱疹已结痂……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他虽知道中医不是万能的,可他偏要与死神对饮高歌。“我就是犟!骨子里就是不服输!”孟德玉笑呵呵地评价自己。
孟德玉
患者称赞他人如其名,医德如玉,小处方治大病。他说,来找他看病的,大多是疑难杂症,有的人甚至因为看病花光了积蓄。能用便宜药,就能帮患者省出药钱,患者就多了延续生命的一线生机。
在孟德玉的家里,一幅“大医精诚”的牌匾挂在书房,他说这幅牌匾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一篇文章的名字,提醒自己不能忘了从医初心。
虽是中医,但孟德玉并不排斥西医,反而在探寻古今中医精髓的同时,汲西医之所长,在传承中创新,寻找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孟德玉也成了中医薪火相传中最重要的一环。
“老师在学术上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对病人的这种爱心也在代代相传。”跟师弟子李静说,“老师常对我们说,慕名而来的多半是疑难杂症患者,都是千里迢迢来寻找希望的,非常不容易,我们一定不要忘了,立德仁爱是安身立命之本,德艺双馨是最神圣的目标。
也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怀,孟德玉经常进社区、进工厂、进企业,开展健康讲座,传播中医防病治病理念,弘扬国粹。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对我们学中医的人来说,全民健康,中医复兴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就要传承中医文化,就要弘扬国粹,也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有责任有义务引导青年中医工作者学好中医,传承国粹”孟德玉说。
正是在孟德玉这样的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发扬中医自信,培养中医人才,践行中医技法,中医复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80后”麻醉科博士杨舟:
身挑医教研的“幕后英雄”
如果说无影灯下,手术医生是台前英雄,而麻醉医生则是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穿梭在每一个战场。今年41岁的医学博士杨舟,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俗话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在整个围术期过程中,麻醉医生要时刻守在患者身边‘全程护航’,通过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患者各项身体指标的变化,无数次地判断和调整,保证患者生命安全。”8月16日下午4点,刚下手术台的杨舟满脸疲惫,但谈到自己钟爱的麻醉专业,杨舟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执着探索的事业。
杨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07年从业以来,他参与过近万例大大小小的手术,耐心陪伴着患者“安心睡去”,继而“平安苏醒”。无影灯下,他目光如炬,配药、注射、插管、穿刺……一系列动作娴熟有序,每个细节行云流水、忙而不乱,在困难气道处理和各类危急症患者抢救中,杨舟以精湛技术帮助患者一次次转危为安。
不久前,70岁的吴某因外伤导致骨盆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在术前访视中,杨舟发现患者的心肺功能非常差,既往有冠心病、心梗病史,冠脉支架置入手术史。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射血分数低,CT显示肺部感染。
经过全面的术前评估,杨舟决定采取“椎管内麻醉+无创心排监测”的方式进行手术,根据无创心排的相关监测数据指导用药,精准调控,将患者的生命体征调整在正常范围,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杨舟工作中
近期,40多岁的陈先生来市中医医院做“左小腿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患者不愿意接受再次椎管内麻醉带来的背部疼痛感。杨舟决定应用可视化喉罩技术,经过麻醉诱导后置入可视喉罩,通过摄像头的精准定位,顺利实施麻醉,并复合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辅助术后镇痛,患者舒适地完成了手术。
“近年来,麻醉医生在临床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手术麻醉,麻醉医生还承担着全院急救插管、多学科会诊、无痛胃肠镜、分娩镇痛、疼痛诊疗、中心静脉穿刺等多方面工作。”杨舟说。
“只要进行手术,责任就担在了肩上。”杨舟表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师,必须谨慎行医!对生命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心思缜密的预判力和果断决策的处理能力。
从事麻醉工作17年,杨舟创造近万例麻醉手术“无差错、无纠纷、无投诉”的临床记录。为了做到这些,追求完美的杨舟时时不忘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一路走来,虽困难与挫折不断,但心中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2022年,杨舟取得了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如今已成为襄阳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科室负责人,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这些年来,他从来没有准确的下班时间;不管夜里工作到几点,第二天仍是照常上班;一有紧急情况,接到通知就得放下一切赶到医院;医生没上手术台时,杨舟已经“全副武装”,做足了准备;365天“连轴转”,杨舟倔强地驻扎在手术室里……
杨舟
“麻醉医生是每台手术的幕后英雄,让患者忘掉疼痛,甚至忽略了麻醉医生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侧面反映出麻醉效果佳。2023年9月的一天,我们意外收到患者送来的一面锦旗,说明麻醉医生正在走进患者视线,那一刻,强烈的成就感让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谈起日常工作,杨舟流露出对麻醉工作满满的“爱意”。
“95后”急诊部女超人潘梦帆
在分秒之争中练就“大心脏”
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关乎生死。急诊部,是医院与病魔搏斗的第一战场,这里,是医院内突发状况最多的地方。
作为襄阳市中医医院急诊部青年医师,97年出生的潘梦帆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到该院发热门诊、ICU轮岗一年,于今年7月走向这个岗位。
潘梦帆
笑容甜美,乐观开朗,这是她给人的第一眼印象,然而细心的问诊、耐心的沟通,果断的决策,让她有着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快、准、狠地作出判断和处置,是急诊医生的必备素质。”潘梦帆告诉记者,在急诊部,你永远想象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情况,患者来就诊没有任何基础资料,医生只能通过患症状,快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同时又要明确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
不久前的早上8点,刚刚交完班,潘梦帆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老年患者,其家属代诉患者精神差,吃不下饭。家属还未描述完病情,患者突发呼吸心跳停止。
医护人员立即通过心肺复苏抢救,另一边,潘梦帆快速跪地成功完成气管插管,后续迅速完成CVC操作,期间患者呼吸心跳停止2次,都在急诊科都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待病情稍平稳后,将病人送往ICU,最终将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患者有肺癌病史,胸腔积液,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已脱离生命危险。”潘梦帆说,通过后续到ICU回访,她由衷为老人的康复开心,也进一步掌握了致病原因及病情发展情况,为后续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急诊部经常上演。急诊部接诊的不乏肺栓塞、心梗、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的病人,非常凶险。初到急诊部工作,潘梦帆有过慌张、恐惧,但日复一日的磨炼,也给了她沉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底气。
为了从死亡线上拉回更多患者,潘梦帆的脚步越来越快,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潘梦帆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急诊部医生,必须拥有一颗大心脏,胆大心细,沉着冷静,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全媒体记者:赵玲;通讯员:康健 邵本刚 潘斌斌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