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襄样”漆艺荣光 ——访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隗鹏

      开栏语  

2023年5月起,由襄阳日报社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记录工作启动。  

连月来,记者跟随非遗工作人员、文化志愿者深入我市各县(市、区),走进文化馆、文化站、传承基地、传承人家中,拍摄制作技艺、聆听传承故事、探寻发展之道。即日起,《襄阳晚报》推出《口述非遗》专栏,让读者深入了解襄阳非遗。

襄阳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漆器工艺发展历史悠久,其出土漆器种类多、品种全、造型美,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唐代,襄阳成为拥有漆品生产核心技术的地区,具有“襄样”地位的“襄式”漆器,成为当时整个漆器行业标准,库路真更是上贡珍品。

尽管库路真已失传,但襄阳髹漆的基本工艺仍然传承下来。其中,隗鹏作为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一直在追寻“襄样”漆艺荣光的梦想。近年来,他的漆艺作品荣获“百鹤新锐奖”,他制作的漆艺茶具、餐具、首饰和家具等文创产品也走向全国各地。

2023年七夕节,位于樊城陈老巷附近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小江西会馆挂牌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试开馆,并免费对市民开放。隗鹏作为该馆馆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襄阳漆艺曾是行业标准  

瓷胎犀皮茶具 (受访者供图)

记者:这门制作技艺发源于什么时期?

隗鹏:中国漆艺起源早,目前就出土文物来看,已有7000多年历史。先秦时期,襄阳漆器已开始在民间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漆器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令人称奇,而且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瑰丽多彩的装饰图案,代表了当时楚国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记者:唐代,襄阳漆艺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历史上如何记载?

隗鹏:襄阳髹漆鼎盛期在唐代,号称“襄样”,襄阳成为拥有漆品生产核心技术的地区,其中最名贵的髹器称为“库路真”。唐代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曰:“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

记者:请谈谈襄阳漆艺后来的发展情况。

隗鹏:尽管库路真已失传,但襄阳髹漆的基本工艺仍然传承下来。明清之际,樊城商业空前繁荣,外来商贾的同乡会馆林立,铺面、招牌等装饰油漆需求增多,油漆店、招牌铺应运而生。这些作坊的业主原本就是工匠,保留了襄阳髹漆的工艺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70年代末,襄阳市区尚有张、王、李、丁、何、吴、胡等近十家的从业者,均是门里出师、衣钵相传了几代人的百年老店成员。

李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数百年

脱胎漆盘(受访者供图)

记者:李氏漆器髹饰技艺有多少年的历史?

隗鹏:据我师父李庆山讲,李氏漆器髹饰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樊城磁器街开了“李正顺定做寿匾招牌油漆店”。李正顺原籍湖北黄陂,在襄阳拜师学艺。他聪颖好学又勤快老实,练就了一身绝活,最拿手的是堆字贴金,在同行中很有名气。同治年间,有江南进士赞赏其匾对做工精良、金子堆坯丰润、剔坯刀法圆活准确,即兴榜书“金漆匾对”四字。李正顺将“金漆匾对”制成匾,当成招牌,一时传为美谈。

记者:李庆山师承何人,如何传承这门技艺?

隗鹏:李庆山是李正顺第五代传人,技艺多为其父李天成传授。因其父逝世较早,又求教其“三爹”李天功。李庆山1956年从业,遵行祖法,挖掘古方,志在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1988年,李庆山在樊城火巷口重新挂出“金漆匾对”招牌,为多家机关、企业、宾馆、景区做髹漆匾额,广获好评。

记者:传承有困难吗?

隗鹏:我听师父讲过,他先后收了十几个各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徒弟。但是,多不了了之。这是由于传统漆器很难短期之内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学艺者陆续离去,其子女也有各自的工作。

2018年,我主要从事雕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师父刚好路过我的雕塑工作室。他看到雕塑翻制的过程和大漆做脱胎的过程类似,便同我讲,他年岁已高,又没有徒弟,想把手艺传给我。作为一个手艺人,我看到老一辈艺人还在坚守传统手工艺,非常敬佩和感动,于是我们确认了师徒关系。

在“慢”艺术中感受东方美学  

记者:你制作漆器,通常需要哪几道工序?

隗鹏:李氏漆器髹饰技艺,曾属口口相传,边学边干,心领神会。根据师父李庆山口述整理,漆器髹饰技艺共12种技法:髹具制作、漆质鉴别、漆油加工、腻子调制、匾对防裂、纸背过模、制坯脱胎、堆字填漆、调色贴金、上漆推光、磨漆镶具、磨漆镶具雕漆。

大漆特点决定它不是速成的技艺。因为大漆本身在涂刷上去以后,要一天一夜才能干一遍,做漆时一天刷一遍,不上20遍达不到效果,还需要打磨、推光、装饰等。目前,我们即使做最简单的工艺,仍需要45天左右。稍微复杂的造型,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记者:你当时是如何学习的?

隗鹏:学艺第一年,师父只让看操作流程,不让我上手做。但师父有早出早归的作息规律,等他走了以后,我就按照示范操作一遍,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做一遍。因为我有基础,第一年基本掌握了大漆技艺,并进行了一些改进。

当然,原材料与传统工艺不能变,我主要在工具、题材等方面稍微改进。原来师父以制作牌匾为主,刷子用牛尾巴毛,比较粗。要把漆做得光亮,完全靠手上功夫,需要多次刷。于是,我就把刷子改成发刷,头发自制的刷子更细,也更省力。

在脱胎过程中,我也有创新,以襄阳漆器传统脱胎技艺为基础,结合现代雕塑翻模技术,让呈现出的效果更为精细。运用漆艺传统手法,加上创新工艺,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我耗时一年多完成的作品获得“百鹤新锐奖”。

记者:好的漆艺作品可以传世吗?

隗鹏:大漆具有杀菌、耐腐、耐朽等特征。比如一块现代技术的招牌放在室外,过两年可能裂开,但是大漆做的招牌,在室外经过风吹日晒,数百年可以不受影响。很多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大漆桌、椅等老物件,会越用越亮。

漆器以黑者为多,朱、紫次之,黄、绿、褐等又次之,极具装饰性、观赏性,每一件产品,我们都按照传统工艺来做。

弘扬襄阳漆艺文化  

隗鹏(右)介绍漆艺作品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记者:目前,制作研发有哪些产品?

隗鹏:牌匾是传承漆艺的主要载体,我们已推出了餐具、茶具、漆画、摆件、家具等系列漆艺作品,并开始涉及老物件、文物修复以及工业领域的漆艺运用。相对来说,价格最便宜的是一双大漆筷子,199元。做三件套(两把椅子、一个案子)的话,则需要十几万元。

记者:有哪些销售渠道?

隗鹏:我最开始做大漆时,不仅从材料工艺方面进行学习,并且在史料文献上进行研究。第二年,我把与襄阳大漆有关的名词给注册了,一个是“襄样”,一个是“库路真”。漆艺产品在全国各地推广、销售,已经有很多产品出口到国外。客户群体有学生、新婚夫妇、公务员、商人等。学生买几百元的手镯、手串、手链等小饰品;家庭妇女买筷子、碗等;还有一些茶具,被当成商务礼品、办公用品。

记者:请谈谈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的情况。

隗鹏:2023年七夕节,小江西会馆挂牌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试开馆,现场除展出漆器发展历史、制作过程、李氏漆器和文创产品外,还展示与襄阳万里茶道相关的漆器精品,以及传统的牌匾、楹联等。

此外,文物保护单位与非遗项目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我市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这或许会给其他非遗项目或古建筑的利用提供一个参考。

记者:2023年,你与VersaceCeramics(中国)总经销杭州乔瓦尼经贸有限公司、竹溪金漆世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对吗?

隗鹏:杭州乔瓦尼经贸有限公司是范思哲瓷砖中国区总代理,致力于将时尚的意大利式艺术带进中国当代家居生活。我们的合作,会把襄阳漆艺融入门、窗、柜、家具等当代家居的设计及装饰中。我们还与竹溪金漆世家共建生漆基地合作项目,有利于进一步打造漆艺全产业链。

记者:我市曾有过大型漆园,接下来,你会有相关的合作计划吗?

隗鹏:襄阳的荆山一带,海拔、高度、气候、地理环境都适合漆树的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大力发展漆园经济,还种植了很多漆树。我前几天去谷城老漆园,见到老树上遗留的割痕,非常兴奋。

我们现在已经对谷城老漆园进行统计,如有多少可以采割的漆树、哪些地方能种植漆树等。明年开春,我们会请当地村民进行种植。当地有很多留守老人,有手艺的话,可以继续割漆、种漆,增加收入。这样的话,当地漆产业能慢慢恢复、发展起来,这也将有利于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和琼、张治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