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丨当好“领头雁” 共走致富路 ——记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当选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组织书记。

他说,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今,堰河村已远近闻名,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或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好日子”目标已经实现,闵洪艳也兑现了32年前的承诺。

“人在,山在,绿色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堰河村,只有“巴掌田”和“鸡窝地”,村里人肚子都吃不饱。

“当时村里的状况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闵洪艳回忆说,1992年他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

那时村里百日山上有三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没有路,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没有资金更没有机械,修路全靠人肩挑背扛。

闵洪艳在心里暗暗发誓:为了让大家不再过苦日子,不论有多少困难,都一定要把路修通。

就这样,闵洪艳带领村干部一次次攀行在悬崖峭壁上勘测线路。有一次,他不小心被竹茬子戳伤脚板,回家后脱下解放鞋,里面结下厚厚的血痂。

线路勘测好后,闵洪艳带领干群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修路。每天早上,大家带着干粮上山,中午就在工地上休息,晚上带着一身疲惫回家。夏天顶着烈日,冬天迎着寒风,一连干了三个三伏天、三个三九天,终于修通了12.5公里的进山公路。

通车当天,群众敲锣打鼓,比过年还热闹。

紧接着,堰河村抓住五山镇被列为全省村村通水泥路示范乡镇的机遇,对外争取支援,硬化水泥路2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一开始,村里没有产业,很多村民只能靠砍树谋生。年复一年,青山就砍成了“秃子山”,一下大雨便形成山洪。

在深入调查和思考后,闵洪艳在村组织生活会上提出了“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脱好贫”的发展思路。

为此,闵洪艳和党员干部一起爬上荒山,带头整地挖窝植树,用钢钎、八磅锤,在石渣土上凿出种树的坑,放下一棵棵茶苗、树苗。

“人在,山在,绿色在。”闵洪艳选择见效快、经济价值高,既能绿化荒山,又可涵养水土的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1993年初,堰河村制订了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誓把荒山荒坡、低产田地全部种上茶叶。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闵洪艳带领堰河人艰难创业,硬是把九山十八坡建成了茶园。

1995年,七麻袋茶叶卖了7000元。之后,村里建成1200亩茶园、800亩杜仲林,还有漫山遍野的松树、杉树、花椒、板栗……

山绿了,河清了,生态产业立起来了。

“环境要干净优美,生活要健康文明”

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但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从远处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进村一瞧,房前鸡笼,屋后猪圈,垃圾成堆,杂物乱放。

有一年秋天,村民李华同新房子落成,欢天喜地迎回了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可没想到女儿住了3天就要走。她说,房子是盖得不错,但到处又脏又乱!

这件事像小山一样,压在闵洪艳的心头:“小康生活不仅是吃饱穿暖住上好房子,还要让老百姓生活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2003年,闵洪艳抓住共建小康村和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从垃圾分类开始改变群众生活习惯。

当时,堰河村搞垃圾分类一下子就成了新闻,不少人对此心存怀疑。但这些不理解的声音,从来没有动摇闵洪艳坚持实施垃圾分类的决心。

一个星期时间,堰河村所有的陈年垃圾被全部清走;一个月后,村貌实现大变样。此后,闵洪艳每天都要抽时间在村里转一圈,看到哪里有做得不好的就动手带着大家一起干。慢慢地,垃圾分类就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也带来了卫生环境的大改观。村里垃圾入桶不乱扔,村组道路干干净净,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此外,村里还通过培养环保小卫士、培植党员科技示范户、评选十佳生态文明户,使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素质有了显著变化。全村形成了一幅“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的优美画卷,堰河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最美宜居村庄。

2003年,堰河开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困难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条件虽然逐渐好起来,但是面对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仍然是入不敷出。

面对困难,闵洪艳和村干部们不等不靠,继续带领群众向前闯。村里紧扣五山镇茶旅小镇建设,建设旅游循环公路13公里,打破交通瓶颈,丰富旅游线路,延长游客在堰河的停留时间。

从2005年开始,到堰河村游玩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闵洪艳意识到,要想真正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只靠单一的农业经济是不行的,必须寻找新的致富之路。城里人喜欢堰河,这就是脱贫致富的资本,可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闵洪艳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多数人持怀疑态度。这次,闵洪艳又动员妻子带头,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果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火爆,到堰河吃农家饭的游客络绎不绝。看到收益不错,村“两委”动员更多村民参与。现如今,全村半数以上农户开起了农家乐,可满足上万游客同时就餐。

“将再造一个有实力的新堰河”

闵洪艳仍然没有满足,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

在闵洪艳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了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开发了腊蹄子、风干鸡等“堰河香”系列旅游商品。

为了扩大堰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堰河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支持下办起了年俗文化节。每年开展传统民俗节目展演、山货展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在堰河体验浓郁的乡情、乡俗。

堰河的发展还在继续。去年8月,总投资1.02亿元的堰河村山野农场开园迎客,半岛营地、萌宠乐园、帐篷酒店等新型旅游业态,让城里人往乡下赶时髦。

今年秋,大气古典的民俗园三期建筑群即将启用。前期,民俗园已经建好的区域引来不少外地游客。一拨又一拨客人拥入堰河村,点名要看民俗园,党员干部齐上阵,当解说员、服务员,家家户户住满人,农家乐生意红火。

现在,堰河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绿水青山成了全村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堰河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绿色成为堰河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主基调,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咖啡馆、KTV、书画室、豆腐坊、山野农场等经营新业态越来越多地汇聚于此。

如今的堰河,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所有人都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踏步前行。

闵洪艳底气十足地说,“到2035年将再造一个有实力的新堰河!”到时候,要实现“四不五有”新目标,即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长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周娜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周娜

责编:朱科 | 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