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襄阳担当”——襄阳做好“必答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巍巍襄阳城,无论经历怎样的风吹浪打,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2023年5月,省委书记王蒙徽来襄调研,提出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四道“必答题”。

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襄阳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重任,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经济总量连续两年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动能更强、活力更足、效益更好、成色更美。

面对“必答题”,襄阳发扬“争抢转”的作风,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始终以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5月9日,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正式运行,这座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将立足汉江流域,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是襄阳做大做强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选择。从2012年起,历经12年接续建设,东津新区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已具有现代化城区的新气象。

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东津城市新中心进一步补短板、强功能,着力将生机盎然的“烟火气”融入恢弘壮阔的“都市气”。

赣锋锂电、康贝尔电子、汉瑞通信、长飞光坊等产业项目提速提质,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襄阳科技馆、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同济医院襄阳医院等功能性项目或建成、或开工,极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2023年,东津新区人口增至22万人,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东津、扎根东津。

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东津城市新中心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已全面铺开。今年,东津新区将从产业发展壮大、提升城市品质、提升配套水平三方面发力,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00个,完成投资不少于200亿元。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市委、市政府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扎实推进长达15公里的襄水源生态修复工程,一体提升襄水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同时,逐步推进旧城更新,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去年,全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774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92部,完成滞涝点改造256处,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2万余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新建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西湾公园、连山湖生态公园、桃园公园等城市公园15个,打造月季花卉景观大道10余条,为市民创造了“靓丽、多彩、舒适、愉悦”的高颜值城市环境。

2023年,襄阳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7万人,其中周边城市落户11.3万人。这是襄阳城市吸引力、辐射力显著增强的最好证明。

走进襄阳小河港码头,起重机正在装卸货物,江面上几艘货轮缓缓驶来,准备靠港卸货,码头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小河港已陆续开通26条航线,水运至湖南、四川、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并可出海至泰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小河港的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倍,成为深受企业青睐的枢纽港。

襄阳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铁路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持之以恒开展枢纽建设,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襄阳有基础、有条件。

借力高铁,重塑枢纽,在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后,襄阳“米”字形高铁网初步形成。随着呼南高铁襄荆段加快建设、合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襄阳加快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为城市发展夯实交通基础支撑。

公路建设如火如荼。2023年,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贯通,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完成。346国道宜城汉江二桥接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工通车,控制性工程牛首汉江特大桥主塔封顶,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全省排名第一。

航空运输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3月,襄阳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为扩大对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目前,襄阳机场航线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79万人次,同比增长58%。

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市委、市政府持续抓好龙头物流企业招引、做大做强物流市场主体,引进象屿供应链等百亿级物流项目3个,“四上”企业达到221家,规上货运企业达到109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国际陆港、中车物流纳入全省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

城市路网建设惠民便民。4月26日,襄阳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快速路网规模达到200公里,“一轴三环九放射”骨架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快速、完整“内外环线体系”的地级市。

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襄阳大力构建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五枢纽、五园区”辐射功能,将更多“流量”变为“留量”,为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要素。

2月20日,全市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召开,以“开年就冲刺、一天不耽误”的拼劲干劲,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抓牢抓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一年来,襄阳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推动“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精细磷化工等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

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3年5月,东风康明斯全新智能化重马力工厂建成投产,首台传奇发动机下线,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突破;8月,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正式揭牌,建设全国领先的车联网深度应用城市和“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标杆城市。今年一季度,东风纳米生产整车1.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一日千里。比亚迪襄阳产业园16条生产线全面投产,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稳步增长。现有规上企业169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9家、29家,去年实现产值563.5亿元、同比增长22.5%,湖北锂源5万吨磷酸铁锂及5万吨磷酸铁项目、吉利硅谷1万吨多晶硅项目等竣工投产,大力枣阳钒液流电池风储一体化项目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加紧建设。

磷化工产业奋力突围。去年6月,全省第一批复核认定合格化工园区名单公布,我市6个建成化工园区全部通过认定,其中,涉磷化工园区3个。凭借丰富的磷矿资源和坚实的平台支撑,襄阳坚持磷资源矿化一体化和高质量循环发展,加快改造升级磷肥、黄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等新兴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磷化工产业链。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3年,我市粮食总产量94.62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稳居全省第一位。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襄阳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襄飘天下”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叫响全国,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阳黄酒、襄江清水虾等六大市级公用品牌,以及一批“一县一品”品牌、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集结在“襄飘天下”旗帜下,携手推动襄阳农产品走向全国、全球。

襄阳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动力源泉是科技创新。去年,我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新成效,湖北隆中实验室实现6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00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8%。坚定不移实施“1+7”人才新政,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90个、专业人才2000多人。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襄阳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7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8%。据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襄阳成为旅客净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一年来,襄阳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襄阳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加快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历史文化生命力。襄阳古城是襄阳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为了加快推进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我市制定出台《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古城墙保护修复、风貌整治提升、古城功能人口疏解、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去年年底,襄阳管家巷火爆开街,引入非遗项目和襄阳老字号23个,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今年5月1日,单家祠堂、襄王府、仲宣楼、长门开放迎客,持续挖掘襄阳古城的文化内涵。当前,我市加快推动陈老巷、马跃檀溪遗址、涧南园、万山景区等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再现和活化利用,加快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襄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新路径,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优势和文化产业优势。去年暑期,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迎客近140万人次,领跑暑期文旅市场;今年“五一”假期,通过引入新设备、新玩法、新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超20万人次,再次火爆出圈。古隆中、唐城等景区也推出小剧目演绎、剧本杀、汉服等沉浸式、互动式项目,持续提升旅游体验。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市委、市政府着力补齐游客集散中心、星级酒店、旅行社、停车场等文旅服务短板,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鼓励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襄阳聚焦重大主题精品创作和重大节会举办,更好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服务襄阳文艺事业发展。2023年10月11日,第十一届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在鱼梁洲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出席活动,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展示交流活动,有力弘扬襄阳优秀传统文化;10月22日,襄阳马拉松时隔三年再次举办,来自国内外的2万名选手参赛,襄阳不仅策划了襄马进校园、环保公益跑等丰富多彩的预热活动,还在赛道沿途布置了24个氛围点,表演特色民俗节目,让参赛选手和嘉宾游客领略襄阳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一年来,襄阳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完善城市设施功能,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

挥洒辛勤耕耘的汗水,必将收获丰厚的回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实干成就伟大梦想,靠奋斗奔向美好未来。

记者:韩犁夫

制图:李亚男

编辑:汪锐

责编:高杨 审核:杜红丽  终审:邹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