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能力则决定着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2023年,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企业围绕专精特新持续发力,深耕细分领域,全力打造高端现代化、发展融合化、流程智能化、深度工业化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生态体系。
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智能装备产业链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5.93%。智能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市经济注入了强大韧劲,推动“襄阳制造”向“襄阳智造”转变,更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汉江重工:
借智发力重器美名扬
“2023年,我们公司订单量增长了14.84%,工人现在全员在岗,以确保完成生产任务。”1月4日,在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汉江重工)的生产车间内,各个作业区的工人都在铆足干劲赶进度。汉江重工副总经理龚成周在车间内查看生产情况。身为生产主要负责人的他,常常加班加点盯在生产一线,确保各项产品质量。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汉江重工研发生产了世界首台千吨级高铁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全国最大吨位的2700吨节段拼装造桥机、全国首台超低位运梁车、全国提升高度最高的箱梁提梁机、全国载重最大的搬梁机等众多“大国重器”,成为国内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尖兵”。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6月,汉江重工研发生产的明星产品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模型及实物资料,捐赠移交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因为全面、专业以及在市场细分领域独占鳌头的优势,企业的生产形势一片大好,订单源源不断。”龚成周告诉记者,持续专业化并专注细分领域是企业一直以来产销两旺的制胜法宝。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汉江重工已承揽任务达13.93亿元,较去年增加14.84%;完成产值9.30亿元,较去年增加3.12%。
龚成周介绍,2023年,企业的海外订单量异军突起,达到0.37亿元,同比增长9.89%,自主研发制造的架桥机、桥面吊装备分别用于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高架桥项目,“2024年,我们将在海外订单上持续发力,成立海外事业部,让‘襄阳造’智能装备更多地走出国门。”
与此同时,2023年汉江重工还加大了隧道施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这也是我们2023年订单量和产值一路上涨的原因之一。”龚成周介绍,传统的隧道施工多为人工作业,作业人员众多,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一旦发生危险,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随着国家对隧道工程质量、作业安全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隧道机械化施工成为发展方向,企业及时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研制隧道施工设备,其中智能隧道衬砌台车、可伸缩式移动栈桥等装备已经广泛服务于国家重点铁路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底,汉江重工仅隧道施工设备的订单量已达到2.22亿元,完成产值1.72亿元,较去年增加169.23%,成为企业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企业当前火热的发展势头,龚成周信心满满,“2024年我们将持续把握市场趋势,创新驱动、科学布局,推动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工艺,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全球高铁搬提运架系列设备生产的领军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襄阳造’智能装备。”
东风井关:
聪明农机乡村跑得欢
1月5日,在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东风井关)襄阳工厂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全力赶制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等产品,为2024年春耕生产做好供货保障。
“2023年,在农机行业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东风井关逆市跑赢大盘,自主品牌实现同比高速增长,羿农品牌拖拉机销量增长96%,羿农品牌高速插秧机销量增长80%。”东风井关党委书记陈全敏介绍说。
作为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引领者和率先实现农机全程智能化的企业,东风井关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无人驾驶的全程智能化农机,在智能农机市场实现行业领先,积极在各地共同建设无人农场和智慧农场试点示范基地,智能农机在各地广泛推广应用。2023年,东风井关智能农机销量提升,智能拖拉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市场渗透率分别达到75%、82%。
先进的农机装备是粮食高产、稳产的关键,现代化高科技的农业机械,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利器”。在东风井关生产车间,记者看见一台台新下线的先进农机整齐停放。工厂技术人员给记者演示了一台无人驾驶智能农机的自动调头、农具自动提升、动力换向、电脑诊断等技术。据介绍,这台农机应用北斗卫星精准定位导航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自动规划作业路线、自主作业。
“通过加装北斗导航定位模块和物联网通信模块,可实现农机全面信息化管理,包括农机资产、作业状态、实时工况、运维服务等。”东风井关技术中心中心长陈时付说,无人驾驶智能农机不仅节省人力,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深受农民欢迎。
根据权威试验抽样数据,东风井关智能农机具备全时作业能力,作业效率提升20%-60%、人工操控减少50%、稻麦收割故障降低15%,同时节省燃油3%-9.5%、农药30%、化肥8%,用工成本降低30%-60%,完全满足智能农机运用效益评价体系(六环评价体系)的要求。
东风井关产品技术领先,得到行业和客户的好评,2023年获得了“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第二届十大智能农机-最佳实用奖”“第十二届农机机械化卓越贡献企业赵过奖”等荣誉。同时,东风井关还积极发挥东风央企资源及“技术井关”优势,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好产品的优化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工作,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直以来,东风井关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三农’需求,深入开展重点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先进农机的自主研发,深化行业合作,助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农机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陈全敏介绍,依托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重点项目研究攻关,东风井关与华中农业大学廖庆喜教授共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工作站为纽带,将华农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与公司研发团队深度交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工人正在生产线上组装EN954和EN1004型号拖拉机
五二五泵业:
创新之火淬炼顶流泵
1月3日,在襄阳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简称五二五泵业)生产车间里,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有序忙碌着,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与车间外的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
“2023年,企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产品升级沿着高效率、多品种、数字化方向不断深化,现在所有生产线均满负荷生产,大家都干劲十足。”五二五泵业总经理梁晨阳告诉记者。
作为我市智能装备产业链上的“佼佼者”,五二五泵业一直专注于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是全国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也是首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工业泵制造企业,为实现关键机泵的国产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实现了自身规模和效益的稳定增长,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经营规模较大的渣浆泵制造企业之一。
“磷化工行业现在处于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公司凭借在该市场40余年的深耕和较高的行业知名度,牢牢抓住磷化工企业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新项目,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五二五泵业副总经理李烨说,特别是企业中标国内中、高温矿浆预热器给料泵项目,产品成为首次进入该工位的国产泵,实现了高端渣浆泵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五二五泵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持续优化复合陶瓷泵的结构设计,整合现有陶瓷泵技术路线,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烧结陶瓷泵技术,目前复合陶瓷泵系列产品已经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正因企业长期持续关注创新,在2023年12月刚刚发布的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中,我们成功入选,这也是襄阳市首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五二五泵业党委书记危涛介绍。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五二五泵业在各领域“多点开花”,营收相较2022年实现较大增幅。
当日,记者在五二五泵业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发往东南亚的产品。为了按期交货,这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两班倒,24小时开足马力忙生产。
“今年,在延续2023年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将继续把握市场趋势,专注细分领域,以客户需求推动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工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规模和效益稳定增长,力争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渣浆泵制造行业领军者,为襄阳智能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五二五泵业总经理梁晨阳说。
博亚精工:
急中生智市场前景广
1月4日,记者从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亚精工)了解到,2023年该公司攻克了高强钢矫直装备和硅钢辊涂机设备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高强钢矫直机和硅钢辊涂机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智能化精密装备年营收入提高30%。
博亚精工精耕于钢铁、有色冶金行业及国防装备科技工业,2021年登陆创业板(股票代码:300971),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我们每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超过10%。”博亚精工董事长李文喜告诉记者,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秉持“正向设计”的研发逻辑,坚持进口替代,自主研发的硅钢辊涂机完成了国产代替进口的完美“逆袭”。
在冶金行业,硅钢辊涂机设备目前仍然进口居多,特别是高牌号硅钢的辊涂设备基本被日本中作和美国GFG所垄断。
而随着双碳政策和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增长,硅钢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近年国内硅钢进入了项目新建热潮,硅钢辊涂机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李文喜说,为满足高端硅钢生产线的市场需求,博亚精工对标特诺恩、日本中作,在充分研究国内外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正向设计思维,创新推出了三辊式+多层机构+两工位的辊涂机,取得5项国家专利,目前该产品已经在首钢进行使用,填补了该领域国产辊涂机的空白。
高强钢矫直机的面世,则是博亚精工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中国创造”的又一硕果。
面对高强钢矫直装备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的现实,博亚精工对标西马克、三菱重工、安德里茨等世界知名冶金机械设备制造商推出的“第三代矫直机”,创新采用分组或单独的矫直机传动方式、矫直机机架消隙与控制技术、线激光的板形检测技术以及高强钢矫直工艺模糊控制技术,研发的高强钢矫直机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取得了7项国家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目前该产品已被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应用,实现了该领域的进口替代。
依靠自力更生、不断创新,博亚精工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冶金装备综合服务商、特种车辆传动总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如今,博亚精工在核心基础零部件领域实施了组元化设计理念,实现功能性替代的研发活动,成功研制了多种进口替代功能部件;在精密装备领域开展了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自主感知、自主采集、自主分析和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引进数字化设计开发系统,注重研发产品数字化技术融合度,实现参数化设计;同时正在实施建设的产品检测试验中心项目,为研发产品的性能测试、优化改进提供了保障平台。
记者:刘倩,殷素,韩秀艳;通讯员:赵越,王儒,杨运,严庆
编辑:方远 | 校对:张文进
责编:刘倩 | 审核:张启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