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县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工业硅又称金属硅,由硅矿石和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冶炼而成,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汽车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我市高品质硅矿资源丰富,现有吉利硅谷、回天新材、兴发瑞佳、潘达尔、隆胜四海等产业链企业,初步具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聚势”,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巨大潜力。
硅产业规模已跻身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继铝、铜、铅、锌之后的第五大品种,并且国家统计局已经将硅产品列入国家统计的范畴。硅产业链上游为硅石、还原剂(木炭、煤炭、石油焦)、石墨电极、甲醇、氯化氢、电力等;中游为工业硅生产;下游主要为有机硅、多晶硅、硅铝合金等。
我市硅产业起步较早、目前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明显。一是资源丰富、品位高、利于开采。我市硅石矿主要分布在谷城县、枣阳市和保康县,其中以谷城县最为丰富,集中于南河、盛康、庙滩、茨河、石花和紫金等6个乡镇,已探明储量6228万吨,潜在储量约2亿吨(约可生产7000万吨工业硅,总价值超过1万亿元),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且多半呈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分布,矿石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品位99.6%以上,特有的硅矿资源为我市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二是企业聚集、项目好、初具规模。上世纪九十年代,枣阳市就聚集了四海化工(现为隆胜四海)、金鹏化工(现为鑫金鹏)等一批有机硅企业,并逐步发展为在全国有机硅产品细分领域首屈一指的标杆企业。近年来,谷城县引领我市硅产业突破性发展,先后引进了兴发集团年产30万吨硅基新材料(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等)项目、吉利硅谷年产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潘达尔年产60万吨硅基新材料(低铁石英砂、硅微粉等)项目等优质产业项目。此外,襄阳本地上市公司回天新材有机硅胶年产能也有5万吨,相关产品年营业额约20亿元,优质的企业为我市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三是配套完善、平台优、支撑有力。我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21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并且已通过省级认定的化工园区达6个,居全省之首,核定总规划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产业承载能力强;拥有湖北隆中实验室等近40家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研究院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支撑有力,为我市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当前,我市发展硅产业还存在有电价成本较高、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水平低等问题,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发挥好矿产资源的最大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硅已经从低廉生产要素、中小企业短平快发展阶段逐步向资源保障、规模化长期生产阶段迈进。在新一轮行业内竞争中,高品质硅石资源将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这是吉利科技、兴发集团、潘达尔投资布局谷城县的核心因素。建议充分发挥优质硅矿资源的最大效益,对硅石采矿权进行全面清理,对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双低”采矿企业到期一家关停一家,逐步收回采矿权,彻底改变过去纯矿产资源输出的状况。以优质矿产资源进一步吸引合盛硅业、东岳硅材、通威股份、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一批行业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产业链条全且必须以硅石作为原材料的优质龙头企业投资布局襄阳,继续壮大我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底盘。
(二)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将硅产业列为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重点项目在用地、技改、基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通过向上争取政策优惠,整合风能、光能、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电价成本。集中优势要素资源,全力推进吉利硅谷(达产产值120亿元)、兴发瑞佳(达产产值60亿元)、潘达尔(达产产值22.5亿元)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达产,大力支持隆胜四海二期、华威和瑞、鑫金鹏等项目加快建成达产和上市融资扩大生产,尽快培育出本地数个带动力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并实现产业规模跨越式跃升。
(三)着力构建完整硅基新材料产业链
全力支持枣阳市建设全省硅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动谷城县打造“汉江硅都”。强化链式思维,坚持补链、延链、强链,深入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逐步构建完整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以吉利硅谷等企业为龙头,招引下游拉晶、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多晶硅光伏产业链;以兴发瑞佳、回天新材、隆胜四海等企业为牵引,吸引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功能性硅烷等有机硅产业链;以潘达尔等企业为基础,引进光纤、电子材料、显示和光伏玻璃等下游高端应用项目。
(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坚持新引进项目装备大型化、工艺绿色化、生产自动化标准,严格能耗、环保、技术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隆中实验室等省内研发平台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整合资源,推动以龙头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搭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课题组成员:何高 王琨 王霞 韩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