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中学校园一角
黄家湾小学五年级学生上书法课。
整修一新的市三十三中檀溪校区。
恒大名都小学。
均衡化、个性化、优质化……近年来,襄城区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力开展薄弱学校标准化改造,积极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区域教育的交流、融合——
9月12日,记者走进襄城区卧龙镇新集中学,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种满新鲜蔬菜的农场、带电子屏幕的教室……曾经破败不堪的乡镇中学现在如此“高大上”,还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学校”。
城乡教育水平逐步拉近,襄城教育正在蜕变。悄然改变的教育格局,城乡融合的教育生态,其背后的“推手”是襄城区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均衡发展 城乡共享优质义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不是使差距更大。”正是基于此,襄城区于2012年全面启动城乡薄弱学校标准化改造工程,力争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
往年每到开学季,襄城区欧庙镇的不少学生家长就要托关系、找门路,把孩子往城区的学校送。这几年,看着家门口装饰一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以及崭新的塑胶跑道,家长打消了送孩子到城区学校就读的念头:“现在镇上的学校一点儿也不比城区的差,何必舍近求远?”
近年来,襄城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工作,相继出台《襄城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襄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在资源配置、投入保障中确保教育优先的战略目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襄城区财政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1.54亿元,发动一场消灭D级危房的歼灭战和一场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攻坚战。完成了全区永久性保留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和29所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设施建设工作,新建、改建标准化食堂15个、学生宿舍25栋、教学楼112栋、厕所18个、运动场27个。12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按标准配置了食宿设施设备(初中5所,小学7所)。6所寄宿制学校实现了“五有”(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浴室)配套建设,农村学校后勤保障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前,卧龙镇新集中学像很多农村学校一样,校舍陈旧、食堂拥挤、设施短缺。2014年秋季开学,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校园变美了:餐厅宽敞明亮,教学楼、宿舍楼粉刷一新,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设施也建了起来;不仅如此,学校里还建起了农耕馆和蔬菜种植基地。
校园巨变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投入。襄城区投入1200多万元,让孩子们有了好的学习环境。
2015年起,襄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向村级完全小学和基层教学点延伸。在新集学区鄢家小学,政府投资120余万元的全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新建厨房、食堂和学生宿舍,完善各种功能室,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
2015年,襄城教育云平台建成,信息化教学开始在城乡学校推行。目前,全区55所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网络宽带传输实现了由4兆到20兆的增容;22所学校391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教学。建设录播教室2个,开通空中直通同步课堂1个,开通直通课堂终端总数达到6个;23个农村学校(教学点)数字资源覆盖率达100%。
教育均衡的音符,正在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黄家湾小学虽然只有100多名学生,但通过电子屏幕,孩子们与城区孩子可以同上一节课,他们或是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发音,或是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读,或是在美术老师的讲解下勾勒笔画……
内涵发展 擦亮襄城教育名片
近年来,襄城区启动个性化学校建设,倡导用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来推动和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实现“一校一品、一区多品”的发展格局,推动各所学校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共同擦亮襄城教育名片。
襄城区根据各学校个性文化建设的需要,共投入3558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各所学校因校制宜,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积淀、思想脉络和人文价值,办特色教育。
襄阳市七中压缩规模,控制班额,大力发展社团文化,新建19个总面积2000平方米、设备齐全的室内社团活动阵地,分配给动漫社、科技社、乐器社等社团,改建及配套设施所需的200万元全部由政府“买单”。社团建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学生社团自主安排活动,学校选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每周用四节课时间开展社团活动,每年开展两次社团风采展示,社团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
地处农村的新集中学,现在成了古朴典雅的东方园林式学校。樱花园、桂花园分布其内,还建有食用菌、茶叶、蔬菜、养殖四大基地,学校将种养殖技术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农耕展览馆里,按春耕、夏灌、秋收、冬藏时序,展示农业耕作中的使用工具和劳作情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也让学生收获了课堂无法给予的成长。
把课程生成和构建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荆州街小学把楹联文化打造成校园文化品牌,每栋楼,每间办公室、教室都写有楹联,还把每周三第三节课设为楹联课。目前,学校已经编写了多本楹联文化校本教材,独创了楹联操,并每周向孩子们征集楹联作品。该校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昭明小学的《走进昭明》等校本教材的开发,让本土文化、地域文化有效融入了学校课程;黄家湾小学书画教育硕果累累,近5年来已有200多名学生在各级书画大赛获奖,全国百余所学校先后到该校考察取经。
不跟风,不随流,不搞区域性模式整体推动。襄城区还以学生为本,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让课堂更具发展性、包容性和科学性。襄阳七中的“四环一主”课堂改革,突出的是先学后教、小组学习;市三十三中的个别化辅导,突出的则是差异发展、共同提高;襄阳十中的分层教学,落脚点在于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提供帮助。襄城区还发起了“寻找最美”活动,全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晒课和赛课”活动,激励教师和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促进襄城教育转型。
深化改革 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记者从襄城区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襄城区推动集团化办学,推动名校进新区,通过教育品牌和教学理念的输出,拉动全区教育的高品位发展,提升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如市三十三中、荆州街小学等优质学校,已形成“核心校+分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来该区探索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目的是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于襄阳市十中片区的学生来说,无疑已经感受到了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好处。今年暑假,市三十三中教育集团正式挂牌,将襄阳十中纳入集团办学,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暑假期间对襄阳十中校区统一按古城校园“明礼”文化进行改造,使校园文化氛围焕然一新。
同时,两个校区的教师打通配置,并为襄阳十中校区新引进一名“隆中名师”和一名省级优质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得以大幅提升。此外,两个校区采取统一的教育模式,统一备课,同步教学、考评,学生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年秋季入学,不少片区外的孩子慕名而来,襄阳十中校区招收七年级新生161名,大约是去年招生数的5倍。
今年新建成的襄阳恒大名都小学是恒大小区的学区配套项目,学校不仅高标准配置有音乐室、3D创客空间、计算机室、直播室、阅览室、小剧场等多功能教室,通过区内调配交流、引进隆中名师、定岗招考等方式组建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致力于办一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
学校建成后,整体移交给襄城区管理使用,是襄城区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办学的新尝试。今年秋季招生,学校一年级招生近300人,满足了檀溪片区群众期盼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教育均衡不能简单地盖一样的教学楼、配一样的教学设备,必须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体现教育的特质,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推进教育全方位改革。”襄城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