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北联南襄盆地,南接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种养品类多样。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26.1万,其中乡村人口364.4万。耕地1055.15万亩,其中水田389.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58.49万亩。
2012年,襄阳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00.28亿斤,总产占全省1/5,占全国近1%,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188.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4.63亿斤,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产值(1480.8亿元)仅次于武汉市(2510亿元),居全省第二;猪牛羊出栏量居全省第一;果菜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襄阳农业在全省份额大,在全国有影响。
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定位,咬定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特色产业发展强劲,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01 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61万亩,完成“两区”划定589万亩,稳定粮食面积1180万亩。2021年,夏粮总产38.81亿斤,同比增加2000万斤;秋粮总产58.23亿斤,同比增加2.35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4.63亿斤,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襄阳贡献。
02 稳产保供成效明显
毫不放松抓好非洲猪瘟防控,补齐做强生猪产业链条,生猪产能加快恢复。2021年,全市猪、牛、羊、禽分别出栏591.51万头、30.63万头、115.49万只、6961.55万只,较2012年保持稳定,其中羊、禽增幅较大。全市备案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1906家,创建生猪部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6个。牧原、正大、双胞胎、新希望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建有大量养殖基地,养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
03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 年襄阳市被农业部认定为整市推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为全省2 个、全国20 个整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城市之一,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25.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05%,农机总动力和综合作业水平保持全省第一,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新品种培育实现突破,小麦(扶麦368)单产达1300斤,枣阳皇桃等一批新品种培育成功,油菜机播机管机收突破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持续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项目进展顺利。培育各类种业龙头企业50家,全省38家种业龙头企业,我市占23家。
开办《襄阳三农》电视栏目,成为全国唯一地级市开辟的“三农”栏目,积极破解农村政策落实和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唱响了襄阳“三农”发展“好声音”。
04 农业产业化成势见效
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做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抓手,在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构建了具有襄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34.2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44%。产业链建设动力十足。稻虾共作面积超30万亩,实现了“吨粮田”向“万元田”的转变;茶园基地面积42万亩,襄阳高香茶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300强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有机基地认证面积30万亩,“中国有机谷”集体商标成功注册。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生猪繁养加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水产品产量近20万吨,渔业产值48.5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升到近30%,产值达到1480.8亿元;襄阳牛肉面走出去开店8000多家,带动农民就业2.5万人。品牌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襄阳牛肉面”被航天英雄聂海胜在太空中向全世界推介。“襄阳高香茶”“中国有机谷”“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注册成功,“襄”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实现零的突破。“中国有机谷”建设扎实推进,新增有机证书10个、面积2万亩,亮相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荣获“年度魅力生态市”殊荣。
05 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风貌
2018年开始,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保康尧治河村、格栏坪村,谷城堰河村三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村、一批人居环境整治做得较好的村。
2019年,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全市从农发行融资68亿元,完成1995个村的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实施“百村示范”,486个村进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聚焦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面貌,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5%,140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户厕建改49.11万户、公厕3218座。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枣阳市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06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实测耕地面积近913.49万亩,其中家庭承包地面积771.42万亩,其他方式承包面积23.42万亩,村集体所有未发包耕地面积118.65万亩;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88.61万本,顺利通过省级抽查验收并位列全省确权工作第一方阵;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基本建成。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177.6亿元、资源总面积2220.4万亩、经营性资产63.75亿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全市纳入统计的247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万元,10万元以上村1854个,占比达到75.64%。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9514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8402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15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巩固汉江禁捕退捕态势,64名护渔员队伍组建到位,1813名渔民全部转产转业。稳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已完成化债7.02亿元。
07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新品种培育实现新突破,小麦(扶麦368)单产可达到1300斤,培育了一批优质水稻品种,适合本地的枣阳皇桃品种培育成功;油菜机播机管机收实现全程机械化。
08 “中国有机谷”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3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有机谷”,致力打造集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富集区。2014年,襄阳“中国有机谷”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成功上升为省级战略;此后又先后纳入湖北省“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多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中国有机谷”LOGO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生态襄阳·有机厨房”声名鹊起。2018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有机谷”高峰论坛和电商大会,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与会,对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研讨交流;2019年11月,有机谷核心区南漳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称号;2021年“中国有机谷”亮相上海“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襄阳被授予“年度魅力生态市”奖牌,“生态襄阳、有机厨房”进一步唱响。
大事记
2014-2020年,我市共举办五届汉江流域农博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汉江流域3省15地市48县(市、区)特色优质品牌农产品宣传、销售、推介的重要平台,汉江流域城市间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交流合作的盛会,襄阳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深受汉江流域内农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被评为“中国十佳特色展会、中国“AAA”综合展会。
“襄阳高香茶”、“中国有机谷”、“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注册成功,“襄”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实现零的突破;
襄阳在中部地区率先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转发,多项举措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契合;
2019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成功在襄阳召开;
襄阳推进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经验做法被省简报转发,襄阳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农业产业化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活动在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举办。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襄阳三农
记者:孙亚雯
编辑:李艳 | 校对:赵蕾
责任编辑:梁龙 | 审核:曾春满 程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