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松绑 为群众解绊——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今年以来,高新区主动对标,学习先进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服务能力,聚焦痛点、难点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赢得企业和群众点赞。

发挥“指挥棒”作用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去年6月15日,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加强对全区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发挥“指挥棒”作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牵头单位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布置任务,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相继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及配套机制。

为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11月8日,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区35家单位45名负责营商环境工作的业务骨干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研修学习。

与此同时,该区联合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对干部在改革工作中的失误实行“容错免责”,对部分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进行追责问责。特别是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任务认领完成、改革创新的成果等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业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优化营商环境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高新区迅速启动三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严格对标上海完成场所建设,有效推动自助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该区组建起一支约80人的专业综窗受理队伍,覆盖全区各级政务服务场所,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考核,不断提高业务经办水平,为群众提供专业化、高素质的政务服务。

此外,该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基层政务服务“多网合一”,解决不同网络登录繁琐、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开发“零基础办事服务指南”小程序、设置综合受理窗口、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该区实现“政务办事渠道畅通,矛盾纠纷转办便捷”。通过分批次向镇(街道)、村(社区)下沉下放高频事项,该区变“群众上门”为“服务上门”,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办事,极大地优化了服务方式和用户体验。

推进“一窗通办”改革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标准化、无差别的政务服务。该区已将“食品经营许可、小作坊生产许可(不含白酒)、小餐饮小食杂备案”业务下沉镇(街道)。以东风街道办事处为试点,现场培训受理、审批流程,并在其他镇(街道)开展复制推广,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节约了政务成本。

今年上半年,该区积极为恒宝襄阳科创园、湖北阳光鸿志新能源钒电池(VRB)储能基地等项目服务,成功实施“拿地即开工”政策。同时,探索开展“拿地即开工”在市政、康养、教育及民间资本投资的普惠性幼儿园等民生类项目扩展运用,明确提出了项目扩展的适用范围、管理办法、政策支持、流程设计等。

强化监督破解堵点

按照《高新区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督查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区营商环境工作专项督查小组成员会同营商环境各牵头单位每季度开展营商环境项目拉练,聚焦高新区重点工业项目和亟待开工项目存在的问题,一季一拉练、一月一明察、一周一暗访,形成一季一通报、一月一例会、一周一督办工作机制。

目前,该区已选择西门子智能制造、东风海博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总成生产基地等33个重点项目,开展实地督查及暗访60余次,发现并推动解决审批、水电报装、财政补贴及拆迁补偿等提质增速方面问题10余个。前三季度,该区共推动整改各类问题67个,责令5家牵头职能部门作出情况说明,推动建设任务完成率达到95%,政务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

为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去年9月,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搭建微信公众号“襄阳高新营商环境监督台”。同时,整合“襄阳高新营商环境监督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政务服务中心现场投诉受理等问题收集渠道,第一时间收集问题、第一时间组织解决、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今年以来,高新区共受理关于营商环境投诉19条,目前已全部解决。

编辑: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