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小就听说过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不过很少人知道其中一名大孝子还是我们当地人,他就是东汉时期的丁兰,在丁兰的故乡南漳县九集镇,至今还保存一件纪念丁兰的“孝子桥”记事碑。
前两天,南漳县九集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来到当地泉水堰村,准备把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记事碑保护起来。这块刻有“孝子桥”三个大字的青石碑高194公分,宽75公分,小碑文记载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以及“孝子桥”的来历。据介绍, 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是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里。东汉时期,丁兰父母早逝,他时常为自己没有奉养好双亲而遗憾。于是他木雕父母像,虔诚地供在正堂上,早晚请安,供奉食物,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把他们当成活人侍候,从不怠慢,从而有了二十四孝之一“刻木事亲”的故事,相传今天的泉水堰村就是根据丁兰的故事命名的。
南漳县九集镇宣传委员沈朝军说,丁兰为了给他母亲安葬好,在这个地方挖了个坑,要埋葬老人,一挖下去以后,一股泉水起来了,形成一个堰塘,这个堰塘就叫泉水堰。
史料记载,丁兰去世后,当地人给他建祠修庙,就连当地一座石拱桥也取名为丁兰桥。据介绍,泉水堰村原本有条古河道,名叫萝葳荡,丁兰桥就建在河道上。史料记载,丁兰桥长20米,宽可通马车,明代嘉靖年间,南漳县一位县令刘朝杰认为,丁兰是家喻户晓的大孝子,直接用他名子给桥命名不合适,于是把那座石拱桥改名为孝子桥,并在桥边立碑为证。
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方莉说,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中间桥修了六次,而且万历41年的时候,已经说了,沿袭孝子桥的称号,就说明代万历年之前早就有孝子桥。
后来,孝子桥以及丁兰祠、丁兰庙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介绍,孝子桥什么时候毁掉的无法考证,不过在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泉水堰村意外发现“孝子桥”石碑。原来,这块古石碑作为当地村民的过桥板使用,村干部发现上面刻有文字后,请来南漳文物部门鉴定,这才发现是失踪多年的“孝子桥”碑。这些年来,这块明代记事碑一直放在村民戚正军家里,虽然有不少人想高价买走,都被他拒绝。九集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丁兰虽然是九集人,但丁兰祠、丁兰庙、孝子桥都不在了,而这块孝子桥石碑是见证丁兰的重要实物,要好好保护起来,传承九集镇的孝文化。
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方莉说,像丁兰刻木事亲的事情,在现在南漳本地,民间还有流传,还有纪念地的遗存,也可以收集整理,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出去。
全媒体首席记者:汪洋 / 通讯员:沈朝军
编辑:彭梦迪 / 校对:张晋滨
责编:姚城、曾雄飞 / 审核:艾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