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推行社区减负改革——事务减下去 服务多起来


9月19日上午,汉江畔城墙边,襄阳市襄城区杨家花园社区,古朴建筑鳞次栉比,花草葱茏吐露芬芳,老人下棋畅聊,孩童嬉戏打闹。

社区书记马玉贞和同事们一道,忙着为文化惠民演出做准备。“通过走街串巷收集意见,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改进,将演出活动办好、办精彩!”马玉贞介绍。

前两年,马玉贞很难抽时间操办这类活动,“每天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要用来开会,应付没完没了的考核、汇报。”

为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马玉贞说:“市里推行的社区减负改革,让我们将工作重心从办公室、会议室转移到了社区基层。”

今年以来,襄阳社区事务总量压缩了43%,而工作人员在社区的时间增至工作时间的80%。

告别“万能居委会”

“你们不是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吗?这个证明,你们到底开不开?”去年夏季的一天,社区居民张师傅愤愤地冲进马玉贞的办公室,这样质问。

张师傅的女儿即将进入护士学校就读,想申请贫困生助学金,但学校要求须由所属社区开具家庭收入证明。“你们家每年收入多少,我们居委会不知道,怎么证明呢?”马玉贞感觉颇为头痛。

不仅是这类证明,马玉贞曾开过不少“奇葩”证明:子女继承父母遗产,得先让社区证明是亲生的;洗衣服时把钱洗碎了,找社区开证明才能到银行进行残币兑换;在外摔伤了,得让社区证明是当事人自己摔的,才能办意外伤害险理赔……“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没到位,而将相关核实证明环节交由社区承担。但社区缺乏相关的履行能力,开具此类证明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不小的法律风险。”马玉贞无奈地说。

今年4月,襄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社区负担増强社区服务效能的实施意见》,重点“减任务”“减考核”“减牌匾”“减会议”“减证明”。该市规定,今后社区只需要开大学生助学贷款、征兵政治考核、入党政审等8种证明。社区曾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创收等任务指标一律取消。原有137项社区事务中,只保留17项依法履行事务和62项协助政府履行事务。

按最新的政策精神,学生的家庭收入证明由学生自己填写,然后由学校进行大数据核实。

“终于告别了万能公章和万能居委会的时代!”马玉贞感叹道。

由“兜底筐”变为“分流器”

9月15日,郭大爷来到襄城区周家冲社区,想办个老年人优待证。走进社区服务中心后,工作人员陈莎莎热情接待了郭大爷。“这个事好办,您带着身份证到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到5分钟就能办好。”陈莎莎告诉郭大爷。“不是说办优待证交给你们,得1个月左右的时间吗?”郭大爷好奇地问。“办事分流,效率更高了。”周家冲社区居委会书记刘云解释,过去社区办理老年人优待证,需要收集各类材料,社区一个星期将资料分类汇总一次,再将相关材料上报到区里的民政部门。随后经过区、市、省三个层级,拖上一个月不稀奇。

如今,这类行政审核不再由社区承担,社区不再盲目“兜底”。“居民直接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申报即可。现在审批流程优化,所有审批流程在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走完,5分钟就能办好。”刘云称。

减负改革之后,襄阳社区更多地扮演了“分流器”和“路牌”的角色:居民不知道到哪个部门科室办的事情,社区可以“精确引导”其到有关职能部门,从而让申报加速、居民少跑路。襄阳各社区居委会的服务窗口,由6个至8个整合为1个综合窗口,居民前来办事咨询,实现了“一站式”处理。

为确保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服务到位,襄阳12345政府热线还开通了“社区专线”服务。群众和社区工作人员向12345“社区专线”反映难点问题,按照首问负责制,将被分派给相关责任单位,确保群众不被“踢皮球”、问题不再回流社区。

服务百姓零距离

为推动社区工作者搞好服务,做实基层群众工作,襄阳市通过举办示范培训班、培养全科社工等途径,提升社区窗口服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同时,采用常态观测、建立台账、保障经费、奖优罚劣、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社区工作者主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9月15日中午,周家冲社区干部周传宝手上多了一个购物清单,那是97岁的孤寡老人程贵贵给他的。“都交给我了,您在家等消息吧。”周传宝虽与程贵贵非亲非故,但在社区相处久了,程贵贵信任他。

上街取钱、买药、买菜……琐碎的小事,周传宝一一帮老人办妥。“就像对父母一样对程老。每一两天就去他家一次,从老人那里接‘清单’。”周传宝介绍,他在社区联系的孤寡老人有好几个。

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户多了,同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