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很可怕,但感恩是教育出来的吗?

节日月月有,九月特别多,除了老师们在温暖的祝福中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迎来期待团圆的中秋节。远游的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总会有一些感念涌出来:感恩生活,感激拥有的一切,感谢身边带给我们幸福感受的所有人!怀着感恩的心生活,是我们期待孩子成长的结果,但现实却仍然让很多家长犯愁:孩子不懂感恩,怎么办?究竟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萌出感恩的种子?

“感恩教育”,无法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倒金字塔的结构,一家三代都以一两个孩子为中心忙个不停,但用错位的爱浇灌出的孩子习惯了接受爱,却不懂付出爱!这个时候一些“感恩教育”就大行其道了:重庆一所学校,上千名学生在操场上给父母洗脚;上海一所学校,800多名学生跪拜父母,并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作留念;山东一所学校,上千名学生与父母抱头痛哭……

煽情的说辞、催泪的音乐、洗脑式的演讲,在这种氛围下,现场很容易就能哭倒一片、跪倒一片。校方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感化”学生,教会学生感恩。效果呢?据说“很好”,学生集体大哭过后,就感觉好管了很多,交作业都比平时及时了。但好景不长,孩子变乖没几天,就又都打回原形了。

为什么这种“感恩教育”的效果短暂?因为这些并没有教会孩子“感恩”,只是教会了孩子“内心怀着负罪感”: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他们,成绩退步对不起他们,打架犯事更是对不起他们……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只需要打打感情牌,让孩子听话就好。这是教孩子感恩,还是情感绑架?

别把“内疚”和“听话”当做感恩

其实,在家庭里,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仔细想想,当我们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理解时,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天做饭、洗碗、收拾卫生,还得给你洗衣服,你吃完饭帮我扫个地都不行?”

“爸爸妈妈每天忙得觉都睡不好,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看妈妈给你买了多少书、报了多少班,为的是什么?”……

孩子在听完这些话时,会有什么反应?多半是乖乖拿起扫帚去扫地、拿起书本去看了。但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对家长的感恩,更多的是一种“内疚”。

内疚是消极的、负性的情绪情感,无论是给父母洗脚还是埋头读书,他们总有一种“我必须这样做”的隐忍,从脸上仿佛也能看得出愧疚和胆怯。而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真正感恩的孩子,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令人动容。

感恩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

妈妈抱怨孩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感恩这种能力的获取是循序渐进的,不是硬塞的。人在幼儿时期,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尽管如此,15至18个月的小孩是知道他们是依赖于爸爸妈妈为他们做事情的。当孩子到了2-3岁,已可以谈论感谢特定的物体、宠物和人。到4岁时,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像玩具这样物质事物的满足,也能感受到获得爱心和关怀行为的快乐。

所以,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示范,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但是他们其实还并不能体会真正的感激。

真正的感恩是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帮助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我们要知道,“对他人心存感激”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比如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这会是一个持续很久的过程,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等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感恩之心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并且,它的发展也是动态持续的。很多成年人都还在学习这一过程。

真正的感恩,来自持续浸润的爱

既然感恩是一种需要长期习得的能力,那么在生活中,父母的行为必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内心产生真正的感恩呢?

1.让孩子知道,父母付出爱不是为了回报

在前面举过的例子中,不论是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是学校大张旗鼓的感恩教育,潜台词都是“父母多辛苦,你不努力对得起他们吗?”也就是说,当我们下意识地说出这些话时,表达出来的信息却是:我们在向孩子索取回报。

相信父母不是真的要向孩子索取回报,但这些无意识的话却很容易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只是想要一个他“优秀”的结果,那么他也只会因为“父母需要看到我这样”,便“努力这样”作为回报;只有当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仅仅是因为爱,他们就会以爱来回应,这才是感恩产生的源头。

2.尊重孩子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体谅父母。但回想一下:我们就真的理解和体谅孩子了吗?

很多孩子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家里,自己仿佛没有地位:自己的玩具,爸爸随手就送给别的孩子;自己的隐私,父母随意翻看;小时候的糗事总被爸妈拿出来当众说道;想帮家里做些事情,也会被爸妈以“你管好学习就行”为理由轰走……

这种精神上的不尊重,其实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即便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他们也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更难以心生感恩。

3.爱也要适量付出,懂得示弱

一方面,当我们给了孩子过多的爱,无微不至的包围着孩子,毫无条件的大量付出,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忽视。而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天经地义,就很容易产生对父母的忽视;父母总是遗忘自我,孩子就会以为父母没有自我。

另一方面,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对自己付出,其实潜意识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而这种态度会渗透传递生活的细节之中,长此以往,带给孩子一种十分强烈的无力感。这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

所以,千万别给孩子“包办式”的爱,适当地示弱,让孩子来帮助自己。要知道,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成就感,喜欢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

4.拒绝不合理需求,有错必纠

很多家长可能以为,当孩子提出要求,你越满足他,他才会越感恩。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份溺爱不会让孩子觉得感恩,反而让他觉得他的需求是最优先的,你必须对他有求必应,稍不如意,他就会闹情绪。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吧。当孩子犯错时,及时纠正,才能给他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机会。

5.学会体谅和共情

在幼小的孩子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父母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运用移情的方法,让他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比如:“书的衣服破了,它多难受啊!”“苹果落到地上,它哭了……”

孩子长大以后,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的细节让孩子学会共情、体谅他人。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每天说一件身边值得感谢的事情:“感谢我的老师教会我很多的知识”“感谢我的朋友帮我讲解习题”;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不易:比如邻居要搬家,我们可以一起想一想邻居做过哪些值得感谢的事情?送他们些离别礼物。

6.父母发挥榜样的作用

有个故事,讲一个孩子的爷爷年迈了,手抖眼花,爸爸妈妈嫌弃爷爷,对爷爷很不好。爷爷吃饭时经常把饭撒到外面,有一次还把碗摔碎了。于是,爸爸给爷爷做了一个木碗,没想到孩子蹲在一边捡碎木头。爸爸奇怪地问为什么,儿子说:“我要收起来,等您老了也给您做一个木碗。”爸爸才忽然明白,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儿子也会如何对待自己。

当我们出门会主动向门口保安问好,孩子就会学会尊重;当我们帮小区的清洁工阿姨把垃圾捡回垃圾桶,孩子就会懂得体谅;当我们真诚地向快递小哥道声谢,孩子就会明白感谢……?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后记: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没有爱的亲子关系才需要感恩。”真正的感恩,不在于教化的形式,也并非单纯的理解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真正的感恩,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接受世界的善意,并且有能力回报世界美好的人。

(来源:搜狐教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