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看振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也是现在我们亲眼可见的现实。

如今,走在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社区的村间公路上,所见的不是“干打垒”、黑瓦红砖房,也不是临街一面墙贴满亮面瓷砖的小二层,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白墙红瓦联排别墅,是整体刷黑的宽阔柏油路,是房前屋后路灯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

2010年之前,这里还只有一个名字:青龙村。当时,村舍散乱,村民以务农为生,乡间小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尹集乡整体缺水,十年九旱,受自然条件环境的影响,青龙村农民年均收入不到4000元,是我市有名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在2009年尹集乡确定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研和苗木花卉种植为主导的支柱产业这一背景下,青龙村依托宏林集团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产业,打造中华紫薇园景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青龙村耕地面积6800亩,按照旱田500元/年、水田840元/年,年递增5%的幅度,村委会分别与企业和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流转给企业。2012年,共向农民发放土地流转金近380万元。

2012年初,尹集乡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白云人家新型农村社区则成为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的第一个建设项目。以此为转型契机,青龙村全村6个组整体搬迁入住。从此,青龙村多了一个新名字:白云人家社区。

新社区占地304亩,共504套房屋,建设有联排民居165栋、“1+3”住宅8栋。社区内建有卫生室、超市、幼儿园,还有篮球场、戏台、广场、健身器材、青少年活动室、老年娱乐活动室等,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购物、教育、医疗、文体活动等需求。另外,对村民实行窗口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打造一刻钟公共服务圈。

社区用土地流转、集体物业出租结余款项,为所有村民购买了医疗保险,2019年人均补贴达220元。

社区成立了物业公司,对村民提供专业规范的物业管理服务。垃圾实行分类收集与处理,卫生实行全天候保洁,治安实行24小时巡逻,打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以前,我们村大部分人就是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真正的‘望天收’。”今年51岁的闫先勇全程见证了白云人家社区的建设,“我原来是民办教师,老婆是农民,我们俩一个月合起来平均能拿到2000多元钱。土地流转后,我家有6亩地,一年能稳稳收入七八千元。我和老婆也不用种地了,都在中华紫薇园打工,每个月工资五六千元,收入翻了三倍。人也精神多了,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了。”

土地流转、股份合作、鼓励创业等措施实行后,到2016年,白云人家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2010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堰塘发包、山林承包等,年收入不到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合作、劳务派遣、打造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等措施,201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50万元。

村党委主动顺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给群众居住、生活、就业、分配、消费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变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2015年,白云人家社区进入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2016年,湖北省委授予白云人家社区“全省优秀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白云人家社区居民公约入选全国优秀村规民约。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