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啦,你家孩子兴奋了吗?是不是马上就要开启“空调、西瓜加Wi-Fi”模式了?可是,哪个做父母的会甘心让孩子在漫长的暑假里变成“宅娃”呢?有什么活动既可以让全家人都参与进来,又对孩子有意义呢?
这个假期,不妨带娃做做公益,让孩子参与社会角色,成为一个不自私、有爱心、有温度的人!
◆做公益能带给孩子什么?
01让孩子充满爱和快乐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要和小伙伴分享呀!”有位妈妈就一直因为孩子不爱与小伙伴分享而头疼不已。
现在,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孩子早已成了中心。父母们花大把的时间为孩子的教育操心,然而,却很少有父母教他们怎么去爱别人,怎么获得快乐。
也就是这位妈妈,在带孩子做了公益之后,她以前担心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当孩子看到那些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同龄人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能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宝贝”送给小伙伴!这位妈妈这才意识到:“要分享”的话语说上千万遍,也比不上孩子亲眼所见之后的自愿自发。当你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他怎么会不快乐呢?
02认知自我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
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如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ori Gottlieb发现,有些孩子虽然有着爱他的父母、支持他的朋友、极佳的教育背景,长大后有自己喜爱的工作,却仍然空虚和迷惑。问题出在哪里呢?Lori Gottlieb认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代劳了太多,孩子一直在“乖乖听话”,所以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那么,做公益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呢?就拿孙俪的儿子等等来说,当他看到自己的画作被妈妈作为图案印在衣服上进行义卖,被人喜爱,甚至变成了善款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和机构,他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让孩子亲自参与爱心义卖、去敬老院帮助老人等,也能够让他们直观地认识社会,培养责任心。
孙俪和孩子一起举行的义卖
03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形成更高的格局
除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获得快乐,做公益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优势:它能让孩子跳出自己狭窄的小圈子,接触不同阶层的人和不一样的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形成更高的格局。
对于社交圈子只局限在同学、家长和老师中的孩子来说,这个过程能让他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在不同的公益活动中,孩子的思维会逐渐拓展,对生活中的问题有更多思考。同时,他也会了解物质财富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未来,孩子要关心的就不会是“什么工作更赚钱”,而是“怎样做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带娃做公益,选择有很多
现在,做公益的可能性太多了,门槛也很低,简单到画一幅画、跑一跑步,甚至点点手机就能参与。我们整理了一些适合全家参与的亲子公益,总有一些项目及机构合你心意,不妨带孩子一起试试看吧!
利用网络捐“爱心”
这可能是最方便的公益活动了,比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微信小程序“米多乐”等,走走路、答答题就能积攒爱心并直接捐赠。
捐赠书籍和闲置物品
把自己不用的物品、不看的书籍送给贫困地区的小伙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定要注意:捐赠前请清洗物品,书籍也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
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这可以说是做公益的传统项目啦。其实,带孩子去敬老院往往比大人单独去要好很多,因为孩子总能给老人带来欢乐,而送欢乐比送米送油更赞!
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你所在的社区,一定有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垃圾分类宣传员、爱心募捐、义卖等。家门口的公益参与起来方便,又适合孩子,不要错过哦。
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公益不一定是帮助人,有很多公益机构是做环境保护或者动物保护的。出游时随身携带垃圾袋、定期喂流浪猫、去动物保护机构做义工等,对孩子来说都很有趣。
在学校做志愿者
为什么我们能帮助山区孩子,却对周围人的困难视而不见?告诉孩子,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和去边远山区献爱心一样有意义。
去乡村学校和同龄孩子交流
当然啦,如果有条件,带孩子去希望小学、乡村学校等去看看也是好的。我们也可以在度假时顺便安排参观学校的流程,去之前,一定要告诉孩子一言一行都要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哦。
参加公益跑等线下活动
很多社会上的公益活动会以孩子作画义卖、公益跑步等方式进行,非常适合亲子齐上阵。父母不妨多留意这样的活动吧。
参加爱心结对、月捐项目等
参加公益机构的月捐,把压岁钱每月定期捐赠一笔,认识一个远方的小伙伴,假期时还可以去探望他……孩子一定会很乐意去做!
◆警惕公益“变味”!这些一定要注意
01不强迫
做公益的魔力,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去体谅和理解他人,自发地产生帮助他人的念头。所以,当孩子暂时不愿意去做公益时,你强迫他“要有爱心啊,要做公益啊”,是完全没用的。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原因可能有很多,并不一定是孩子没爱心。
选择合适的公益项目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原则上,公益活动要符合孩子的个性、能力和兴趣。例如,太小的孩子不适合参加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等公益活动,6岁以下的孩子也不适宜给孤儿院孩子分发热汤。如果孩子喜欢户外活动,把去敬老院换成带他一起去公园捡垃圾等,他可能会更愿意去。
02正确地认知自己和受助者的关系
很多人做公益时,会有一种优越感,总会有意识地认为自己是在“做公益”,反而忽略了实际上要做的事。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出生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和他们是一样的,并不因为没有大房子就低人一等;残疾人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意外导致的等等,不该因为残缺的肢体而受到区别对待;我们做公益时要帮助别人,但受帮助的人也可能给别人带来很多帮助,我们是平等的……
03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
一般来说,公益活动的帮助对象都是弱势群体,比如病人、儿童、老人等。而这些人比普通人更敏感,生活方式也和我们大不一样。
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就需要在公益活动前做好功课: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就一定要事先查好什么是自闭症、怎样和这些孩子交流、哪些行为是绝对禁止的等等。
04了解被助者的真实需要
现在,做公益的组织机构非常多,但其中有真有假。什么是假公益?就是那些自以为是,不去了解受助对象,只为满足虚荣心而做的公益。这样的假公益比比皆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提到“做公益”,很多人会想到“给贫困儿童捐物资”;而提到捐物资,往往就是捐书包、文具。这些人心满意足地捐完物资、拍完照离开了,他们并不知道,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爱心人士捐赠了书包、文具,这些东西孩子根本不需要。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更多的是尊重、陪伴、知识、良性的价值观……
05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做义工、帮助别人是件辛苦的事。有些家长可能经常帮助他人,把自己的孩子也照顾得无微不至,所以在孩子做公益时也忍不住想帮忙。可是在公益面前,孩子和你一样是志愿者,过度帮忙只会削弱他的成就感,挫伤他的积极性。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主导自己要做的事情。
当然,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过程中遇到了很难解决的困难,可以请爸爸妈妈来帮忙。
06父母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不是一定要去艰苦的地方才算做公益,公益是生活里自然流露的善意。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比如:出游时尽可能帮助同行的父母或孩子;去快餐店吃完饭,和孩子一起倒掉餐盘里的垃圾,减轻服务员的负担;平时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服务活动等。
后记:公益,给了孩子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爱的教育”课。当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相信孩子一定会发生你难以想象的改变!
(来源:搜狐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