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搬迁56533人!襄阳“四大举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稳定脱贫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发改、扶贫双牵头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职能,压实“五到县”主体责任,坚持“四大举措”确保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六个任务县(市、区)已累计搬迁56533人,累计拆除旧房13019户,复垦土地5151亩,生态修复4271亩。

资料图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

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实行分层次、分类别、分部门会商,破解各类难题,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同时,整合资源,协同服务,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营造有利于项目推进的良好环境。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三级包保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在常规督办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全面掌握情况,重点开展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要陪同的暗访检查督办,掌握真实情况,促进工作落实。

二、是完善配套项目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同步规划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迁群众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强安置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政策边界,产业扶持,栏圈、菜园、工具房等10余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进行细化规范。如枣阳市建好“三房”(管理用房、公共用房、农机具房)、布好“两园一圈”(即花园、菜园、圈舍)、配好“一箱一车一员”(垃圾箱、垃圾清运车、指定的环卫员)、用好“一地一网点”(即文化活动阵地和便民服务网点)等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搬迁群众购物难、出行难、看病难的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资料图

三、是强力后续帮扶

搬迁工作完成之后,为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将工作重心快速调整到后续帮扶和稳定脱贫上来。强力做好易地搬迁扶贫与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融合推进工作。先后探索出“拎包入住、出门上班”,“搬来入社、务工分红”,“集体投入、收益分配”等一批极具易地搬迁特色的后扶脱贫模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充分利用安置区周边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资产,改建“扶贫微工厂(车间)”,吸纳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同时做好搬迁群众户口迁移工作,有序推进村委会改居委会,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医疗保障,加强教育资助,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入学救助和各类教育资助政策。不断研究推进搬迁后新社区管理工作,让搬迁群众住的安心、生活舒心。

资料图

四、是抓实问题整改

通过边查边改、边建边改,对历次通过自查自纠、巡视巡察、专项检查、审计、稽察等发现的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切实加强暗访督查工作,对安置点入住率、配套设施建设、后扶措施等重点抽查,督促各成员单位、县市区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对排查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明确目标,明确责任人,明确整改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干净、彻底整改到位。

编辑:彭梦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