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一捧回忆杀—— 这才是70后和80后的春节印象!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马上就要来啦!春运的大幕也已经拉开,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开始了春运返程,学生们期盼的寒假也如约而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在春节后再返回老家)也成为春运新的趋势。

看着春节一年又一年的变化,我们一边感叹祖国越来越强大,一边又感觉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再也感受不到小时候过年的那种心情了。

有人说,那是因为你长大了。长大了,就意味着我们肩头多了许多的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而小时候过年的那种兴奋感也只能留在了回忆里。

作为70后、80后的你,小时候过年的习俗都有啥你还记得么?我是来自一位北方农村的80后女生,小时候的年对于我来说,那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间了。

01 赶大集


对于过年,第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赶大集。我们那里的农村大集每隔五天一个集,附近几个乡镇五天一轮换。小时候,一到赶大集的日子,我和姐姐、弟弟们就怂恿着爸爸妈妈快去赶集。由于集市离家比较近,走路大概十几分钟就到了。一开始就是走路去,小孩子跟着大人屁股后面蹦蹦跳跳,没一会儿就到了。后来有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赶集的方式也多样了起来。

集市上那真是人山人海,各种年货也是应有尽有,什么吃的、喝的、用的、玩的整整摆满了一条街,摆摊吆喝的大爷叫卖声此起彼伏。当然对于我们小孩来说,赶集最大的快乐就是买好吃的糖葫芦、买好看的新衣服了,其他的像什么锅碗瓢盆啊也不用我们操心。

我们边走边吃,等大集赶完了,边吃边扛着装年货的蛇皮袋子就回家了。越到了年底,集赶的时间就越长,买的东西也越多。并且赶一次肯定是不行的,刚回到家又想起来还没买肉呢,又回去买肉。结果又拎回来一大袋子东西。就这样反反复复,一天要赶个三四回都是正常的,印象中每年都是如此。反正这个季节对农民来说也没什么农活,赶集就成了主要的事情。

02放鞭炮


小时候,放鞭炮是凸显年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听见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整个村子都活跃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到了除夕和初一的时候,那基本上就是一天到晚都不带停的。大家在鞭炮声中贴春联、包饺子、蒸馒头、杀猪,宰鸡……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的准备新年。

作为小孩,就会跟在哥哥姐姐后面放小鞭炮。那是一种儿童专用的小鞭炮,有的一摔就响,有的是捡那种哑炮再捣鼓捣鼓点上火就响了。因为放鞭炮是一种危险的事情,一般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单独玩,但是小孩子都会拿出去偷偷地玩。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了,进城了,很少能放鞭炮了。尤其是现在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过年的鞭炮声就更少见了。

03贴春联


过年怎么能少了贴春联这一重要节日标志呢?在农村,春联我们又叫对子,贴春联又叫贴对子。这对子都是村里比较有学问的或者毛笔字还凑合的老人写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现成的写好的春联,都是手写的春联。

一到了年根,每家每户都会去大集上把写春联的纸也就是“对子纸”买回来,然后送到写对联的那家去。关系熟络的就帮忙写了,关系不熟络的那就买包烟留下,全当辛苦费了。春联写完了,一般二十八、九、最晚除夕这天就要贴在门上,里里外外都要贴满。

还有过门笺,就是一种挂在门楣上的装饰性的刻纸。一般呈长方形,上面刻有一些镂空的图案,有字有花,表示一些吉祥意义。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好几种,贴在门楣上迎风飘扬,好不喜庆!过门笺与春联交相辉映,给整个节日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欢乐和喜庆。

4做花饽饽,年糕和包子


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好多好吃的,什么糖果啊、年糕啊、只有过年才会做的花饽饽啦,糖荚啦,不同口味的包子啦等等。一般小年开始之后就开始备料忙活做这些了。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大人小孩都能吃,所以做的东西也就多。尤其是到了二十四、五的时候,那真是一锅又一锅的做啊,农村的锅大,一锅就有二、三十个左右,有时候连做七八锅,真是为过年储备了满满的口粮啊。

由于农村是烧炕的,还记得每天蒸完这些吃的之后,那炕就已经热的不行了,晚上睡在炕上真是一种煎熬,太!热!了!现在可真是已经见不到这样的场景了。

母亲手巧,做的大花饽饽又好看又好吃,刚出锅,我们姐妹就拿一个啃上了。那个时候也许是正在长身体的缘故,总觉得吃什么都吃不够,一个接一个的,又开心又满足。

05扫房子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扫房子可是过年一项重要的任务的,直到现在人们都保持着过年大扫除的习俗。把这一年来的晦气、穷运通通都扫出去,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

小时候打扫房子对我来说真是一项既辛苦又不愿意干的差事。一是太枯燥、无聊,二是真的累啊。要知道,农村的房子灰尘大啊,那些顽固污渍就更别说了,难打扫的很,加上一年到头基本上就打扫这一次,就更困难了。尤其是擦玻璃,真真是折磨人的一件事。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擦玻璃神器啊什么的,全是靠几张破报纸,破抹布解决掉的,一天下来真的是腰酸背痛的。不过看到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房子时,也就不觉得累了。

       06拜年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近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可是一个既忙碌又累人的时候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早早的起床去拜年,满村子转悠,一群人一群人的,这波儿进去,那波儿又出来了。什么二大爷、四大娘的,平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都一一去拜年。这时你会听见以下的一些对话:

“大娘,过年好啊”

“好好好,你也好,来,吃糖,喝水……”

“哎呀,这孩子又长高了,怎么长得这么俊呢?来,给个压岁钱,别嫌少”

“大娘我还得再转转去,还有好几家没转呢”

“再喝点水再走吧,有空再来耍啊哈”

“好好,大娘,您别出来了,外边冷”……

基本上每家都是这样的客套话,每一句话里都有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关怀和晚辈对长辈的无比恭敬。

大年初一过后,从初二之后就开始走亲串友了,给远方的亲戚拜年,互送祝福。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一直到元宵节,整个年也基本就结束了。

这些小时候的过年的习俗你还都记得么?当然了说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过年可不只是这些习俗呢,还有什么祭灶啊、宰鸡啊、杀猪啊、做年糕啊、扭秧歌啊之类的。但对于当时是小孩子的我来说,这些更多的是大人们在忙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的参与其中,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不再自己宰鸡杀猪了,直接买现成的,慢慢地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如今,年确实变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了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来源:腾讯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