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 这些误区要避开

眼下湖北各地已经到了最冷的时节。民间有“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天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于是很多人选择在冬天进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提醒,冬令进补确实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但是必须因个人体质而异,进行合理药膳,避免走入冬令进补的误区。

误区一  凡补皆可,人人可补

佳节将至,走亲访友、登门做客,很多市民把燕窝、人参、虫草等名贵补品和各种保健品当作馈赠佳品,因为很多人认为,“进补有好无坏”“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然而,宋恩峰指出,这种想法有失偏颇。

宋恩峰介绍,提倡养生进补是中医的传统和特色,除食补、吃膏方外,还包括运动锻炼、起居和精神调养等形式。中医进补讲究“虚则补之”,冬季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劳累过度和亚健康状态的人及久病、术后或大病初愈的人。通过运用合适的中药调养,对症进补,能够纠正体虚、祛除病邪、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相反,身体不虚的健康者,脏腑、阴阳、气血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贸然使用药物进补,就会打乱原本正常的平衡,反而会产生阳盛或阴盛的病理变化。所以没有虚证的健康人,盲目地进食各种中药补品,只会适得其反。

误区二  自选补药,不加辨别

本质上,补品本身就是药品,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人、任何病症都可以任意服用的,必须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使用。有些人认为,中药补品不像治病的中药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可以在药店随意自行购买,服用时参照使用说明就行。这种想法也是不妥的。

中医理论中,个人体质主要分为9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如果不懂体质状况就随意进补,往往会适得其反。这9种体质之间常存在着相兼的情况,如痰湿质与湿热质结合,这类人群如果光顾去痰湿而不解决湿热问题易导致湿热上扰,反而会出现上火、口臭、口腔溃疡、肚子胀、便秘、睡不着等不适。

宋恩峰强调,由于个体体质差异和复杂情况,非专业人士不能轻易判断;更不能千篇一律,滥用补药。因此,市民进补前最好要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辨清体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味、功效恰当的药物,以突显针对性,增加进补效果。若不顾进补者的身体实际情况,一味进补,会妨碍气血。

误区三  注重进补,忽略锻炼

现在都市人群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很少运动健身,总是希望能通过一些滋补品来弥补运动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状况,以达到保健目的。这种“以补代炼”的想法也肯定是行不通的。正确的做法是,当身体出现不适状态时,更不应该急于进补各种补品。

宋恩峰指出,体虚进补者,必须配以适当的体育锻炼,补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尤其是平时缺乏运动者,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较差,吃补品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其他副作用。所以,运动与进补是保健养生的两种重要手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解决问题。宋恩峰指出,能够调整代谢的运动一定是“节律性”运动,简单来讲,就是带有节奏、韵律的运动,换句话说就是规则性的运动。比如,走路、跑步、跳舞,这都是节律性的运动。运动的频率、强度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把握,掌握一个适宜运动的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一般情况下,凡是节律性运动,每次都应坚持在20分钟以上,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

编辑:姚喻 / 校对:陈政

责编:曾雄飞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