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易迁 | 如何让易迁群众有“家”的归属感?枣阳市用了这三招!

今年,

枣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已实现“建设高质量,入住全满员”的目标!

在工作中,枣阳市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顶层设计、坚持底线思维,在配套、产业、管理等环节舍得投入资金、土地、人员,按照“务实管用、缺啥补啥”的原则,敢于探索创新,敢于试验突破,以精致配套为突破口,以“家”的标准打造安置点,让易迁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家”的归属感,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目标。

如何让易迁群众有“家”的归属感?

枣阳市这样做↓↓↓

一、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让易迁点有“家”的印记

为实现“稳得住”的目标,枣阳市在易迁点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灵活运用个性化、差异化配套,把易迁群众牢牢的吸附在安置点上。

1、建好“三房”,即建好管理用房、公共用房、农机具房。在规模较大(30-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统一建设面积适中的红白事理事房,为易迁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提供便利。8-10平方米左右的农机具房(车棚),方便易迁户存放生产工具、出行车辆、堆放柴草。刘升镇各安置点规模较大,还增加了文化活动中心。

2、布好“两园一圈”,即花园、菜园、圈舍。以景点标准打造易迁点,加快绿化美化进度,增强易迁群众身在其中的自豪感。同时采取租赁、流转、互换等方式,按照30-40平方米/户标准,配套了菜园,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部分安置点在配备菜园的基础上,鼓励易迁户将绿化场地与菜篮子结合起来,安置点内生机勃勃。南城办事处根据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在适当位置增设栏圈鸡舍,统一为有养殖意愿的易迁户提供配套服务。

3、配好“一箱一车一员”,即每个安置都配有环卫垃圾箱,有指定的环卫员,镇、村垃圾清运车定时清运,保证了易迁点环境始终干净整洁。

4、用好“一地一网点”,即文化活动阵地和便民服务网点。各安置点因地制宜配套了简易戏台、宣传专栏、文化体育器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杨垱桃园安置点建设“乡村大舞台”,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便民服务网点设置超市、卫生所、公交站点等,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易迁群众购物难、出行难、看病难问题。

二、在发展后续产业上做文章,让易迁点有“家”的底气

枣阳市坚持运用“龙头带动模式,入股分红模式、直补激励模式、新业态帮扶模式、信贷助力模式”等“五大产业模式”,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和资产收益等脱贫致富。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原则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工作,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及相关涉农资金,加大搬迁后扶产业的扶持力度,使搬迁户能够实现稳定收入;二是探索将搬迁户的宅基地、耕地等资源通过流转拍卖等租赁方式交给社会资本运营,用于旅游三产、特色农产,产生的收益为贫困户分配,能够为他们提供长效保障;三是加强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解脱出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务活动,增加收入。

三、在跟进管理服务上抓突破,让易迁点有“家”的温度

人员搬进去,管理要跟进,服务要到位。易迁点情况复杂,问题各异,枣阳市易迁群众多为弱势群众体,因病、因残、因智致贫普遍,老弱病残傻较多。在管理上我们坚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用心一点,真正做到心贴心关怀,人盯人服务,确保了问题早发现,矛盾早介入,困难早解决。

1、充实管护力量。为解决现有村干部兼职“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管不好”的问题,防止责、权、利不清晰。市财政每年为每个易迁点配套1.2万元的管护费,镇政府从公共维护经费中按每人400元标准列支管理费,配置1-2名专职管护人员,切实做到有人干事、有人管事,最终不出事。刘升镇将管理人员的薪酬从公共服务运行费用中列支垫付,王城镇通过易迁户推荐和指定退休村干部的方式,确保了管理队伍有能力、有担当。

2、创新管护方式。在安置过渡期,为确保易迁对象快速融入新居,杨垱镇桃园村安置点还组织其所在地村组干部、党员、帮扶对象定期到易迁户家中访贫问苦、嘘寒问暖、看望慰问,为易迁户在精神上提供依赖,生活上、生产上提供依靠。不少镇(办)还借鉴网格管理经验,在每栋房屋设置管理员,实现邻里关照,结对互助,居民自治。

3、健全管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易迁点环境保洁制度、外出告知制度、定时作息制度、总结表彰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实现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让易迁对象各干其事,各得其乐。

编辑:彭梦迪 / 校对:杨振华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