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出总体整改工作于2019年4月底前完成。
文件中明确批评目前“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关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
教学内容小学化
教学形式小学化
教室布置小学化
评价方式小学化
生活方式小学化
国家多次发文整治
这并非国家第一次发文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防止纠正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2017年01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前教育阶段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2017年4月13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
湖北省教育厅也早2012年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坚决纠正“小学化”现象,对于“小学化”倾向明显的幼儿园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将取消办园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升学
国家如此频繁地发文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但仍然屡禁不止,其背后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幼儿园到小学的升学之路。
2012年,《中国教育报》曾关注湖北出现的这一现象。以武汉为例,武汉一些重点小学每年招生人数仅为两百人左右,资源的稀缺以及家长对名校的追捧,导致“幼升小”笔试、面试普遍存在。
“一些优质学校的入学测试题甚至涉及到小学奥数的内容。”湖北省骨干教师、时任武昌新桥幼儿园园长秦丽说,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减少游戏时间,开设一些文化知识课程,而符合幼儿身心发育规律的内容往往被忽略。
“幼儿园小学化症结不在幼儿园,而在小学。”一所民办园园长曾这样说,现今江城“幼升小”的择校正在急剧升温,虽然义务教育要求小学就近对口入学,可实际上从小学就开始择校的家长不占少数,而择校不仅仅是关系和费用的问题,孩子们还必须通过优质校的入学测试。
国家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禁令也存在着对于体制内的幼儿园和体制外的早教机构的松紧之差。体制内的幼儿园或许面对各种政策会选择改变做法,不再教授小学的知识,但是家长们对于孩子教授小学知识的需求依然旺盛存在。
不少早教机构用类似“3岁宝宝90天学会1500个汉字”、“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让你的宝宝离名小学更近一点”的宣传来吸引家长的注意,甚至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出现了“空巢化”现象,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了早教机构。
“小学化“幼儿园不利于成长
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把幼儿长时间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使幼儿缺乏骨骼和肌肉运动,会使幼儿过早的产生驼背,不利于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
扼杀了幼儿成长中所必需的天性的成长。这不仅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而且还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以及自由游戏和玩耍的权利,严重的影响了幼儿正常、健康的身心发展,影响了幼儿积极乐观、开朗自信、自强自尊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阻碍了智力的全面发展。在幼儿阶段进行小学化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方面的智育,这种只重视单方面智育或某种单一技能发展的教育,实质上是忽视了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求的。
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的乐园,游戏、玩耍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要在玩耍中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发展自己的天性,
才是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式!
你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编辑:彭梦迪 / 校对:陈政
责编:曾雄飞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