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引丹渠清泉沟隧洞出水口 新华网 肖进安 摄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记者日前在湖北省老河口市采访时发现,有鄂西北岗地“生命渠”之称的引丹渠,其功能已经由单一农业灌溉向灌溉、休闲旅游、生态综合功能转变,正在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鄂西北岗地的“生命之渠”
引丹灌区是国家特大型灌区,全国排名第21位,湖北省排名第2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90万亩,不仅担负着襄阳市辖“一市三区”(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及襄北农场132万人、180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任务,而且对灌区以小清河为主的小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丹渠始建于1969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北岗地的光化(今老河口)、襄阳(今襄州)、枣阳、随县等地,属典型的“旱包子”,十年九不收,滴水贵如油。百姓吃的红薯饭,有女嫁外头。在干燥的黄土坡上,当地老百姓只能勉强种点红薯南瓜充饥,有歌谣形容当年的生活是“早晨梆梆梆(剁红薯),中午靠山桩(蒸红薯),晚上换个样儿,还是红薯汤”。
为彻底改变这一严重缺水的窘境,当时湖北省委、襄阳地委决定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库为水源地,引水入襄,修建大渠,贯穿鄂北岗地。从1969年10月到1974年7月,五年间1800多个日日夜夜,18万襄阳儿女战天斗地、劈山凿洞。他们靠锹挖、人抬、肩挑、车拉、钎凿,用原始的技术手段,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完成总石方量达到50万方,土方量达到6730万方,自丹江口水库清泉沟挖出了一条润泽鄂西北岗地的“长龙”,不少人为之献出生命。
据介绍,引丹工程总干渠长68公里,6条干渠总长254.2公里,716条支渠总长1570公里,有号称“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洞,有壮观的“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以及桥、涵、闸、小型泵站等建筑物2800余处,有“结瓜”水库176座、堰塘9800余口,年均蓄水6.89亿立方米。
图为航拍引丹渠 新华网 李晓笛 摄
引来丹河水,岗地变江南。老河口、襄阳县共有35个乡镇得惠于丹水之泽,粮食产量翻了八番,引丹灌区早已成为湖北省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基地。
据老河口市原政协主席李守成介绍,在没有引丹工程之前,老河口又是一种情形。农民们不敢种水稻,没有水,也不能种水稻。通水前,老河口全域内水稻充其量不到1万亩,而现在,则常年保持在20万亩以上。过去,只要是田里的作物,都是“望天收”,现在的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则达到了稳产高产的境界,小麦亩产由三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玉米亩产由四五百斤提高到一千斤以上。不仅如此,现在还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地老百姓种蔬菜,种水果,种花卉,立大棚,搞喷灌,搞起高产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田野上一片勃勃生机。
据统计,引丹工程建成运行40余年来,累计向灌区供水36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近5000余万亩次,实现粮食总产1000多亿斤,累计实现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编辑:孟子君 / 校对:彭梦迪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