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完整、功能齐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载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以“两资三能”工程为牵引,以乡村振兴“四项行动”为切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站在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关键时期,面对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如何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为了补齐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之外的乡村振兴基础性短板,今年7月起,市政协细分8个专题,采取“民主党派+市政协专委会”“民主党派+县(市、区)政协”“市政协专委会+县(市、区)政协”3种方式开展联合调研,委员们深入县市,全面了解情况,多方听取意见,建言报告初稿形成以后,市政协又专门召开主席会议,研究审议了建言报告,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打磨,最终形成了9份高质量建言报告,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近日,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专题协商,凝聚智慧力量,共绘发展蓝图。
基层治理:筑牢振兴“压舱石”
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固本之策。“要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必须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市政协副秘书长覃光学代表市政协综合调研组发言时建议,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筑牢产业“金字塔”。聚焦科技创新,培育具有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做高“塔尖”;“一企一策”梯度培育本土企业跨越式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生态,做壮“塔身”;联农带农富农,大力推广多元合作模式,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增收格局,做强“塔基”。同时,塑造文化内核,提振乡村“精气神”,发展根植乡土的乡村文化,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开展更接地气的文明创建;联系服务群众,凝聚治理向心力,发挥好集镇的节点支撑作用、党组织的凝聚力量作用和村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真正下沉基层,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坚实持久的“健康力量”。为实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崔文峰委员建议,创新运行机制“共开一扇门”,压实市级统筹协调、县级具体实施、医共体执行和反馈责任;加强协同联动“共下一盘棋”,全市统一建设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提升综合能力“共织一张网”,打造高水平县级医院“强龙头”,推动同质发展“强县域”,优质资源下沉“强网底”。
高效配置用地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黄闪闪委员建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创新低效用地激活机制;整合零散农地,系统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深化宅基地改革,激活乡村“沉睡”资产;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高效规范产权交易体系。
如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王定旭委员建议,优化培育体系,提升供给质量,建设乡土人才管理数据库,设立乡土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拓宽引才渠道,扩大人才增量;优化服务环境,强化综合保障。
从夯实基层基础到县域医共体建设,从高效配置用地到培育壮大乡土人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委员们对乡村治理的各项建议,更加关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能力。
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动力源”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宋茂华委员建议实施品牌引领、重点龙头育壮、创新驱动、达产释能、成长要素汇聚等行动,带动襄阳优质农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扶机制,带动产业提档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当前,新兴数字技术正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突破口和建设农业强国与数字中国的重要驱动力。”孙晓松委员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搭建综合平台,加强统筹规划,拓宽资金来源,资源融合共享,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向农业覆盖;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创新引进,丰富应用场景;健全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培育,优化应用技术推广,补齐数字人才短板。
乡村全面振兴,集体经济是“压舱石”。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式施行,近期,民革襄阳市委会和谷城县政协对我市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市246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起了法人制度雏形,并初步摸清了“家底”,但也还存在认知不清、权属不实、治理不优、人才不力等问题。为此,肖霞委员建议:以“同堂培训”聚共识,让法律身份“亮”起来;以“确权颁证”破梗阻,让集体资产“动”起来;以“法治思维”化积案,让乡村治理“顺”起来;以“八五普法”强渗透,让法律常识“活”起来。
雷小芬委员重点关注擦亮“襄飘天下”品牌矩阵,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大市场;马璇委员则聚焦“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纽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进行现场发言……委员们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积极建言,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着政协智慧。
实干笃行:确保落地“见实效”
“会前各位委员深入调研、广开智慧,给出了大量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为我们精准施策、破解难题,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指引,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全面贯彻落实到下一步工作中去。”针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现场回应。
基层治理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将不断推动治理服务资源向镇村下沉,统筹推进县乡两级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集成政务就业社保文体等基本服务功能,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精准化服务。推动村级组织提能增效,建强组织体系,推动村干部基本报酬有序增长,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协同推动干部深入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第一线,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保障村民在村级事务中的参与权、监督权。
聚焦产业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聚力龙头企业提升,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农高区创建建设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同时,紧盯精深加工产业链,聚焦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推动农业产业链由前端低端领域向下游延伸,向横向拓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熊丹青丨通讯员:余欢 曾昱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