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准方向 谋实路径 助力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武义泉
作为襄阳一域,宜城市将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两资三能”工程为抓手,以“三个一”工作路径为引领,务本务实、真抓实干,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宜城力量。
融入一个区域战略,争当襄阳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宜城作为距襄阳中心城区最近的县(市),北接襄阳主城,南联荆楚腹地,是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纽带,我们以规划、交通、产业“三协同”为突破口,推动区域资源高效整合,全力打造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一是规划协同,锚定发展方向。全方位对接襄阳中心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襄阳中心城区,努力成为襄阳都市圈的核心功能区,将襄阳(小河)港及其港区打造成襄阳市区的南部功能性副城,实现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的深度融合。二是交通协同,畅通要素循环。持续完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配合襄孝高速宜城段建设,形成襄阳经宜城至武汉的新通道。积极推进G346、S217、S272改建,谋划推进G207改造、襄阳至宜城高速公路、二广高速襄阳段扩容等项目,打造襄宜一体化半小时通勤圈,加快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区域内高效流通。三是产业协同,释放聚合效应。积极承接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毗邻东津新区的王集镇规划建设宜城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经济,为东津新区提供功能性补充。积极配合完成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等农业项目,提升粮食产量。加强对楚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大力推进楚皇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宋玉辞赋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深度融入“鹿门山文旅大走廊”,串联庞居洞、张自忠纪念园等景区,打造跨区域文旅精品线路。
打造一个枢纽港区,服务襄阳综合交通大格局。襄阳(小河)港是汉江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襄阳南向开放的“出海口”,我们以“‘两基’建设+适港产业”双轮驱动,助力襄阳建设全国物流成本最低城市。一是强基固本,提升港区能级。围绕汉江航道等级和港区能级提升,积极抢抓国家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港口二期、蛮河航道整治和危化品码头等一批项目,力争2027年兴隆船闸改建完成之前,完成疏港铁路二期、港区公路等配套项目,提升码头能力、完善港区功能、丰富承载能力。二是以港兴产,壮大适港产业集群。围绕现有的能源建材、物流仓储等适港产业,加大上下游企业招引力度,打造适港产业生态。积极争取能源及建材类项目在港区布局,扩大煤炭、砂石等大宗商品储运规模。利用大宗商品物流成本低的优势,形成“煤炭为核心,粮食、矿石、木材多元并进”的大宗商品储运加产业格局。三是开放提级,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紧盯武汉、荆州、十堰等汉江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拓展合作城市和商品品类,推动货源共享、航线共营。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拓展“水铁联运”国际通道,助力襄阳融入“一带一路”物流网络。争取设立海关监管场所,推动襄阳(小河)港纳入湖北自贸区协同区。全面提升襄阳(小河)港港口型物流枢纽集散地位,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内陆开放“桥头堡”。
培育一个核心园区,打造襄阳化工产业支撑点。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是襄阳发展大化工的重点园区之一,我们依托省级合格化工园区优势,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项目满园提质。一是强化承载,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化工园区集中供热、智能公共管廊等18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园区排水、供热、供能等配套功能,力争将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打造成鄂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风险最低的化工园区。二是精准招商,补链强链。按照“六有”原则,依托化工园区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厘清煤化工、硝化工、磷化工、医药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的断链、短链、弱链项目,大力开展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契合、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精准招商。三是优化服务,助企纾困。积极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调研,建立企业诉求清单,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形成“招引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用好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支持新鄂西、共同药业等一批化工企业升级换代、拓产扩能。深化“放管服”“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大力削减制度性交易成本,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坚决杜绝机械性和趋利性执法,积极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服务环境。
(作者系宜城市委书记)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汪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