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开胃山楂带来的“惊险”

近日,一位年轻女子小玲(化名)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一脸惊恐地诉说自己20分钟前吐出了一个带血的“小球”。急诊医生追问得知,小玲在晚餐后一口气吃了30余颗山楂。半小时后感觉咽喉部被堵、憋闷、气短,随后又开始腹胀;她用催吐法把吃进去的“美味”吐出来,这个带棱角与血丝的“山楂球”出现在眼前,直径约3厘米左右。

医生安抚了小玲惊恐的情绪,进行了急救检查和处置。经胃镜检查显示:小玲胃内有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球体,直径不等,约3~7厘米左右。山楂不是开胃食品吗,为什么在胃内还变成了“小球”?小玲百思不得其解,医生给了她想要的答案。

山楂又称为“山里红”,酸甜可口,常被视为开胃佳品。每100克鲜山楂果肉中维生素C多达89毫克,比柑橘类高2~3倍,比苹果高17倍。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钙含量,每100克果肉含85毫克,居群果之首。小玲胃中发现的圆形小球称为胃结石,其核心“元凶”就是鞣酸与胃酸的化学反应。山楂中富含鞣酸,这种物质在未成熟的山楂中含量更高。鞣酸具有强收敛性,在高浓度胃酸的作用下,会与胃内蛋白质(如摄入的肉类、海鲜等)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这种物质呈胶状,不溶于胃酸,成为胃结石的“核心骨架”。而山楂本身含有大量果胶和纤维素,这些粘性物质会包裹鞣酸蛋白沉淀,并与胃内其他食物残渣(如纤维、植物皮壳)混合,形成团块。胃部不断蠕动,使团块被挤压、脱水,逐渐变得坚硬,最终形成结石。

医生提醒以下4类人更易“中招”,形成胃结石:

1、胃酸分泌旺盛者:胃酸浓度越高,鞣酸反应越活跃。

2、合并高蛋白饮食者:如海鲜、肉类+山楂的组合。

3、消化功能弱者:老年人、胃动力不足、胃下垂患者。

4、空腹大量食用者:空腹时胃酸更浓,鞣酸可与胃内“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沉淀物,且缺乏食物缓冲。

预防胃结石关键:科学食用4原则

1、控制单次摄入量:健康成人每日不超过10颗,胃病患者减半。

2、拒绝“危险搭配”:避免与海鲜、红肉、牛奶、柿子同食。

3、餐后1小时再吃:利用食物缓冲胃酸,减少鞣酸反应。

4、特殊人群慎食:胃溃疡、反流患者、孕妇、术后恢复期人群建议少吃。

因此,山楂虽味美切记不可多食,警惕美味带来的“惊险”。如食用后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方明辉 | 通讯员:廉洁 刘艳

编辑:苏功萍 | 校对:黄娟

责编:郑海 | 审核:周嘉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