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味 匠心传承——访陶记金刚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陶利权

买一块金刚酥,捧在手里慢慢啃……提到金刚酥,很多“老襄阳”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今天,金刚酥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是众多襄阳人难舍的乡愁,是来襄游客钟情的礼物。

金刚酥制作有哪些传奇故事,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有着怎样的经历?近日,记者采访了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记金刚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陶利权,听他讲述三代人的坚守与匠心传承。

南漳很多人家曾制作金刚酥

记者:金刚酥制作有什么传说?

陶利权: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进军西川,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补给,成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所在。诸葛亮突然回想起当年在襄阳读书时,吃过一种炭火烤制的民间食品——金刚酥,既便于携带,又耐于储藏,便将它作为士兵行军打仗的主要干粮。补给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军心稳定,战斗力大增。这是关于金刚酥的民间传说。

金刚酥何时兴起、兴起于何地,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襄樊市志》《南漳县志》中对金刚酥这一地方美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记载。早些年,南漳很多人家会制作金刚酥,农忙时方便直接食用。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南漳用手工制作金刚酥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前几年我们公司专门去南漳探访,现场指导手工艺人制作金刚酥。

记者:陶记金刚酥是襄阳有名的老字号,其制作技艺是怎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陶利权:我的爷爷年幼丧父,因为生活所迫,跟着他的母亲到南漳投奔亲戚,后来在一个油条铺做学徒。机缘巧合之下,我的爷爷认识了做金刚酥的李师傅,李师傅膝下无子,见我爷爷聪明伶俐、勤快好学,便将他收为义子,并把制作金刚酥的技艺悉数传给了他。我父亲和我的手艺,都是爷爷教的。

追求“酥口易化”的口感

手工制作金刚酥

记者:陶记金刚酥来到襄阳,从作坊到工厂有哪些经历?

陶利权:我们家从南漳搬到襄阳,最早在襄城落脚,爷爷经常挑着担子在十字街一带卖金刚酥。后来我们搬到了樊城,先是在官码头,后来正式落户定中街。2008年,我们注册成立了湖北陶记食品有限公司,陶记金刚酥相继进入好邻居、沃尔玛、中百、武商。2016年,我们开了第一家网店,开始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记者:制作金刚酥要用到哪些原料?制作步骤是怎么样的?

陶利权:金刚酥主要原料是面粉、糖、麻油及少量食用碱。发酵后,揉制成马蹄形饼,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烘炉内焖烤几个小时。其色焦黄,其口感香脆、不粘牙,落口后“酥口易化”。提到“酥口易化”,有的人会说,怎么感觉金刚酥咬起来硬邦邦的,像磨牙棒。其实,这和食用方法有关。拿起一块金刚酥不要急着去啃,要沿着“马蹄”中间那条缝轻轻一掰,将它一分为二。这时再去咬,就能体会到什么是“酥口易化”了。

记者:传统工艺、机械化生产,这中间如何取舍?

陶利权:我们的工厂位于襄城区卧龙镇。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保留了手工制作,像搓条定型,现在依然坚持手工制作,机械生产的达不到手工制作的酥脆口感。但是像包装这样的非关键环节,就是流水线自动作业。

变化最大的是烤制工具,最早的时候烤制金刚酥用的是炭火和缸,整个烤制过程要4个小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有时候睡到半夜醒了,看到父亲裹着大棉袄,给缸里的金刚酥一一翻面。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武汉买回了第一台烤炉,烘烤效率大大提高。如今,我们用的是热风旋转烤炉,不用手工翻面,也能烤得两面金黄。

制作技艺的创新与传承

记者:陶记金刚酥的制作技艺做了哪些创新?

陶利权:顺应消费需求,我们主要在口味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以前只有香油味、芝麻味,现在还有奶油味、香葱味。为了满足部分消费者健康饮食需求,我们还推出了全麦金刚酥以及无糖金刚酥。

记者:陶记金刚酥销量如何?

陶利权:销量与游客来襄旅游的热情程度密切相关。旅游旺季,陶记金刚酥销量明显上升。襄阳马拉松、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这些大型活动也带动了陶记金刚酥的销量。

记者:陶记金刚酥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在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陶利权:我们联合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前段时间,我们的师傅走进智投·爱嘉蓓尔体育幼儿园,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教那里的小朋友动手制作金刚酥。

这些年,除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还积极参加文旅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文旅推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展销活动以及全市大型文体活动,宣传推介陶记金刚酥。

记者:彭艺唯;通讯员:邓爱华 文/摄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