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  争做汉江流域“领跑者”

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襄阳要成为汉江流域的“领跑者”,需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按照“强优势、调结构、补短板、扩规模、提功能”的思路,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区域辐射力,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快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概念及内涵

 

1939年,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第一次提出城市首位度的概念,把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测算指标,指出首位度就是一个国家排名第一位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强调首位城市必须要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其后,国外经济界开始对城市首位度进行关注和研究,并且对首位度进行了量化,认为马克·杰斐逊提出的“大得异乎寻常”较为合理的指数为2.0。只有首位度指数在2.0以上的城市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

 

 

我国对于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界普遍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和产业趋于细化等现实情况,仅用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作为测算城市首位度的主要指标已经失去合理性,进而对城市首位度理论予以延伸发展。一方面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对城市在一个国家范围首位度的分析扩展到对城市在一个区域范围首位度的分析;另一方面是测算指标更加完善,由单一的人口指标拓展为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指标。

 

概括地讲,城市首位度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某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优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主要包括经济首位度、产业首位度、人口首位度、文化首位度、功能首位度、生态首位度。

 


现状分析

 

襄阳以汉江流域10.9%的土地面积和13.7%的人口,创造了全流域22.2%的经济总量、19.3%的固定资产投资、1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汉江流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上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体现城市的集聚性。从经济总量看,襄阳仅有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首位度指数接近2.0,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首位度不强。从人均指标上看,襄阳有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两项指标的首位度指数大于2.0,分别为3.18、2.24;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的首位度指数接近2.0,分别为1.72、1.37。总体来看,襄阳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首位度不高,不过人均指标上的首位度较为明显,由此说明,襄阳发展质量和效益较优。

 

产业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的产业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从产业结构来看,襄阳非农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工业化水平较高。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低是一大短板,在汉江流域14个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从产业集聚度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高,产业集群也明显较多。从产业层次上看,襄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层次首位度较高。但是,金融业发展不够,助力经济发展的活力有待增强。

 

人口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在所处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襄阳市在城镇化率、中心城区人口、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3个指标方面,在汉江流域城市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文化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在区域内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近几年来,襄阳牵头举办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交流研讨会、汉江流域创业创新论坛、汉江流域城市政协协作会、汉江流域(襄阳)农博会等一系列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使襄阳在汉江流域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从文化凝聚力来看,襄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领先汉江流域其他城市。特别是公共文化发展迅速,2016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功能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功能优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在科技方面,襄阳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在教育方面,襄阳在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等方面投入多,襄阳四中、襄阳五中2所国家级重点高中影响力大,呈现出较高的首位度,不过存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数量较少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襄阳三甲医院个数、公共卫生资源的首位度均不高,而十堰市拥有5家三甲医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手术治疗癫痫、碘131治疗甲亢等技术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在交通方面,襄阳在公路客运、民航客运首位度指数分别为1.17、1.79。在开放方面,襄阳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首位度指数分别为1.21、1.29。

 

生态首位度反映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近年来,襄阳市实施了“蓝天碧水”“绿满襄阳”“九水润城”等系列工程,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并促进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明显提升。

 


三大挑战

 

提升在汉江流域的城市首位度,襄阳既有优势,也有差距,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位度水平不高

马克·杰斐逊提出:“首位度指数在2.0以上的城市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项指标中,襄阳在总量上没有1项指标达到2.0的标准,人均值也只有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项指标在2.0以上。

首位度覆盖不全

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基础教育首位度高而高等教育发展不够,普通高校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也明显较低;在医疗卫生领域,公共卫生服务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三甲医院数量不多,特别是在一些专业领域缺乏较强影响力;在交通领域,南阳姜营机场早在2009年就拥有了功能完备的新航站楼,并升级成为中原最现代化的支线机场和河南省第二大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改扩建工作今年才竣工使用,同时,襄阳等级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均较少。

首位度提升压力大

襄阳存在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的问题,对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产生了一定影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较低,汇聚资金的规模不足,发展后劲受限。

 

未来五年是湖北省、襄阳市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期,省、市两级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将空前加大,这也是襄阳拉开与汉江流域其他城市差距的关键所在。

 

襄阳投资质效应有明显提升,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力争突破9000亿元,并带动首位度指数由1.04提升到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三五”年均增长12%,到2020年达到2040亿元,2022年可望达到2600亿元,首位度力争达到1.3;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按照“十三五”年均增长12%的水平,到2022年可望达到47亿美元和16亿美元,首位度指数均为1.6;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十三五”末将达到200万人,襄阳中心城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2022年中心城区人口可望突破220万人,首位度指数达到1.3以上。

 


实践路径

 

当好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领跑者”,发挥好战略引擎作用,进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襄阳应深度融入建设绿色、富强、安澜、畅通、幸福“五个汉江”的战略布局,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在汉江流域的首位度。

 

抓好第一要务,打造更加完善的现代产业格局。只有在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拥有绝对的首位度,才能够发挥好战略引擎作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襄阳要把做强综合实力作为重中之重,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加速推进支柱产业智能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优质化和农业现代化,力争2022年经济总量达到7000亿元以上,首位度指数接近2.0。加快推进现代工业提质扩量。

把优先发展工业放在首位,持续推进“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力争202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以工业大发展带动首位度的大提升。重点实施“一战略四计划”。“一战略”即“双421”战略,到2022年分别培育2个4000亿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2个2000亿级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循环经济)、2个1000亿级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

“四计划”是工业投资提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指数增长和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工业投资提速计划,即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工业投资效益,力争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引进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即抓好20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地图,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布局机制,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效益,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500亿级产业园区;新兴产业指数增长计划,即以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为重点,加快推进雅致、九州、国能等新兴产业项目,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力争新增产值过100亿元企业5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在保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服务业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提效升级,建设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坚持“四化”同步,打造更具特色的城乡发展示范。突出规模化扩张,按照近期200平方公里、远期300平方公里的目标,坚持扩大规模与优化布局相协调,统筹推进鱼梁洲生态绿心和襄城、樊城、襄州、东津“一心四城”建设。突出集约化发展,科学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公共设施。突出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绿满襄阳”提升行动、“九水润城”综合改造工程,力争到202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推进改革开放,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开发高地。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把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作为提升襄阳经济外向度、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以铁路港、陆地港、航空港和保税物流中心为骨架的国际陆港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进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制,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大通关模式,实现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聚集优秀高质人才,探索“招商+引才”联合引智模式,依托襄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海智计划”基地、襄阳科技城等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研发团队、应用型骨干人才。强化创新驱动引擎,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四新”经济。

突出生态优先,打造更具优势的绿色发展引擎。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加强环境污染管控,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网络。以实施新一轮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着力打造民生保障升级版。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民生保障提档工程、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加强区域协作,打造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从机制、设施、文化、金融等方面着手,积极谋划和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推动流域内各城市全面、深度合作。

 

 

编辑:一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