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当前,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催生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引爆新动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优势、赢得主动、脱颖而出。
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了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建设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一枢纽四基地”的战略任务。全市上下要勇担重任、勇挑大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进科技创新,切实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科技强带动产业强、推动经济强、实现城市强。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要坚持把市场需求和产业运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精细磷硅化工等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一批“襄字号”高新技术种子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高质高效运营湖北隆中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等教育科创平台,构建“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协助、市场打分”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攻关模式,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畅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
创新潮涌东风劲,奋楫扬帆正当时。各地各部门要打造支持科技创新的一流生态环境,为科创主体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让科技创新的“种苗”长成参天大树、变成繁茂森林。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卡脖子”技术难题挑战,向科技创新高峰攀登,向科技成果转化进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周娜
责编:朱科 | 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