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布范围已探明 提取文物928件套

13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考古中国发布会,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最新进展。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筹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使用探索一号、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二处沉船遗址开展了3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经考古调查确认,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宽约11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约3米。环形区和条形区遗物数量少且分布较为零散。船体位于遗址核心区,上部结构不存,残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盖,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舱板、底板等,可见10个以上分舱,发现2处疑似桅座结构。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三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 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核心区南北长约21、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散落区可见陶瓷器、螺壳和零星原木等。三个阶段考古调查从二号沉船遗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8件。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说,一号沉船载满外销陶瓷器,二号沉船承载了海外输入的木材,二处沉船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尤其是一号沉船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首次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使用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2024年5月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区。海南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省部合作、央地合作,统筹协调推进深海文物保护。推进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等相关机构建设,为全面加强深海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提供保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深海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的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编: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终审:邹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