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新襄阳——点赞我的城” 第四篇:绿影壁巷

街巷整治助力文化传承,行走在如今的绿影壁巷,不仅充满了古朴厚重的气息,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让人舒适惬意。

高两丈有余,宽约五丈,青瓦、红柱、雕龙,在襄阳南街中段东侧,矗立着这样一个仿古牌坊,这便是绿影壁巷的入口,王府面馆就开在这里。

老板娘陈平说,自家这个面馆在这已经经营了三代人,早在父辈那一代,绿影壁巷只是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路,沿街片面压根没有这么整洁;道路尽头也只是一面绿影壁,看不到襄阳王府。

据史料记载,襄阳王府约建于公元1440年,是明襄宪王朱瞻墡的府邸。绿影壁是襄阳王府门前的照壁,用绿矶石所造,汉白玉镶边拼砌而成,远望犹如绿色的大画屏,故名为绿影壁;门前小路也因此得名“绿影壁巷”。

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方莉老师介绍,1643年,闯王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建国号“新顺”。一年后,李自成统军北上时,一把火烧了襄阳王府,只有绿影壁幸存下来。如今的襄阳王府是1993年政府投资重建的,并修建了前殿宫门,使它形成了襄阳一张旅游名片。

谈及在老街巷的见闻,今年74岁高龄的李桂庆,祖祖辈辈生活在绿影壁巷,让李奶奶印象最深的是绿影壁上那个窟窿的传说。相传“百人头,千担柴,可以取走宝珠”,于是盗宝的人就用扦担挑了柴,在壁前点燃,然后磕了100个头,吸引了守护宝珠的龙,进而盗走了宝珠;这些龙发现后就气死在了石壁上,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绿影壁上遗失的宝珠能否复原尚未可知,但如今绿影壁巷的改造,确确实实的提升了整个襄阳王府的旅游品质。方莉告诉记者,去年底完成的襄阳古城改造项目,对襄阳古城范围内的背街小巷进行了整体设计、改造。其中,绿影壁巷和北街采取了更高标准。

首先对路面进行维修,把管线也全部入地,把视线的通廊给亮出来。两边的建筑都进行了立面的粉刷、描画,使它呈现出这种古青砖上顶,黛瓦覆盖一种优雅风貌。还在这个路面上,进行了一些文化地铺,有一些民俗的画面,使人们在走路当中,就能够体会得到。

如今,焕然一新的绿影壁巷,不仅迎来了更多的游客,也成为了大家品读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站。据方莉介绍,未來绿影壁巷将形成“一线连三点”的规划结构,分节点展示襄阳王府的历史变迁。而接下来,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疏解非古城功能,打造一条条具有古城特色文化的街巷,进一步推动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传承古城文化,擦亮古城品牌,提升城市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记者:陈雪晖、郭芸

编辑:小花 | 审核:彭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