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落尽见新颜——襄城区棚户区改造阶段性成果纪实

1月4日,正值寒冬腊月,寒风刺骨。记者一行来到襄城西片区棚改改造现场,只见这里破旧的房屋已经被推倒,形成了一大片场地。随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依托汉江、护城河的旖旎风光,不久的将来,襄阳“秦淮河畔”的美丽画卷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推进,为襄城区打造文化旅游胜地,变为游人青睐的旅游“香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敢于担当 能打胜仗

1月5日,记者走进襄城区城南棚改项目征迁指挥部,只见一楼大厅内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回答征迁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墙壁上“为了兴襄城,踊跃上战场”的标语格外醒目。该指挥部副指挥长余涛说:“去年12月3日,区直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奔赴征迁一线,投入真心、献出爱心、付出责任心。在征迁一线这个大战场上,23个征迁小组比进度、比付出,争先恐后开展工作。”

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区近千名干部仍奋战在征迁一线,利用征迁群众子女返乡的机会,主动上门讲政策、细沟通。

除了组建一支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之外,为保证征迁工作进度,该区实行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各征迁指挥部采取百分制考核,十天一考核、一通报、一排名;一个月组织两次全区现场会、组建三个督导组现场督导;每周四各指挥部所有成员参加说事,汇报上阶段工作,共同商讨问题解决办法,安排下一步的工作。

襄城团区委书记谭珊珊告诉记者:“征迁指挥部成立以来,我们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休息日、下班后,是我们做征迁群众工作的最佳时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负责的棚改小区,有70%的居民已经签订了征迁协议。”

作风优良 克难攻坚

“铁人精神、亮剑精神、蚂蟥精神、浙商精神”,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倡导的“四种精神”。这“四种精神”在征迁干部身上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殷勇福是襄城区人社局干部,抽调到征迁一线,负责102家属院7号楼的征迁工作。接下这个任务之后,殷勇福每天风雨无阻地坚守在7号楼下。他在7号楼下的树桩上坐着,把树桩当办公点,看到有居民下楼,他就上前攀谈,听听居民对征迁的想法。通过观察,殷勇福掌握了这栋楼居民的作息时间。为了能趁着居民在家,上门宣传征迁政策,他每天早上7时、晚上9时准时来到7号楼,挨家挨户去敲门,找居民交谈,宣讲征迁政策。

徐大平是城南棚改项目征迁指挥部内审组成人员,今年56岁,身兼数职,身体尚处于癌症康复期,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徐大平每天早上6时起床,从襄州区张湾镇的家中出门,搭乘公交车赶到襄城区,8时前赶到自己单位——襄城区城投公司,用一个小时把当天事务处理完,再赶到城南棚改项目征迁指挥部开展工作。徐大平负责6个征迁项目的内审和指导工作,城南棚改项目征迁指挥部的同事说:“老徐就是我们这里的‘政策通’,有不懂的征迁政策,找老徐准能解决。”

类似殷勇福、徐大平这样的征迁干部还有很多。襄城区征迁一线的党员干部,在征迁工作中,不提条件,不计付出。有的开私家车接送群众看房、办事;有的用自己的手机为群众拨打长途电话,方便征迁群众与外地子女交流征迁事宜……

在城西棚改项目征迁指挥部,征迁干部李冰说:“征迁中的感人故事说不完啊,每份征迁协议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都有征迁干部的无私付出。”

巾帼建功 刷新速度

“巾帼不让须眉,这些女将不简单啊!能干事、能成事。6年未拆除的‘钉子户’,陈志娟用6天的时间解决问题,刷新了棚户区改造征迁工作的纪录。”在襄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陈志娟、崔玲、谭珊珊等一批女干部的名字被大家口口相传,她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腻,以情感人,赢得了征迁户的理解与支持,为推进全区征迁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铁佛寺社区居委会书记崔玲的办公桌上,有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辖区征迁群众的家庭信息和需求:陈某的儿子对陈某选中18楼的房子不满意,要求改合同、换房子;李某的家属要求看东津的房子;龚某提出要在新小区和邻居住楼上楼下……

为适应大范围货币化补偿模式,襄城区在全市范围首创购房平台模式,即政府先通过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确定房源,然后让棚改居民选房。该区以低于楼盘成交均价10%的价格从市场上采购第一批3010套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采购的第二批商品房700套,比襄城区市场均价优惠12.3%。

按照货币化补偿模式,崔玲所在社区的征迁群众都在市场上选房、买房。崔玲收集整理了各大安置小区的“一房一价表”,上面详细地标注了房屋选购人信息。从进户宣传到选房、买房,崔玲用私家车,载着征迁群众东奔西跑,协调房源,讨价还价,甚至帮忙联系装修事宜。

陈志娟是闸口社区居委会书记,在负责本辖区征迁工作的同时,接到上级交办的一个艰巨任务。闸口二路与内环路交接处一栋三层楼房6年来横亘在路边,形成交通安全隐患。6年来,多个征迁工作小组上门谈判未果。接到任务后,陈志娟连夜收集相关资料,仔细研究集体土地民居征迁安置补偿办法,了解这户居民沈某的家庭情况,并对前几次谈判情况进行了解。做好充分准备后,陈志娟带领居委会另外2名女同志,到村里走访其他村民,进一步了解沈某的家庭情况。沈某三代同堂,家庭关系错综复杂,提出的要求超出政策许可范围。尽管知道沈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不能实现,但对他家庭的每一个人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陈志娟都认真对待,亲自带沈某跑各个相关部门,让沈某自己经办一次,知道自己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在何处。就这样,陪着沈某跑了多个部门后,沈某知道了以往的征迁工作小组不是故意为难自己,而是自己确实要求不合理,行不通。

随后,陈志娟发挥女同志的优势,耐心劝说,打开了沈某的心结,赢得了沈某全家人的理解,最终用了6天时间,促成沈某房屋的顺利拆迁。

【短评】

和谐征迁见真情

截至目前,襄城区艰巨的棚户区改造征迁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公平合理的补偿政策,离不开居民的理解支持,更离不开一支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棚户区改造既是稳增长、去库存、促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关系百姓福祉的重大发展工程。然而,面对密集、复杂、繁重的征迁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惠及百姓,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化难为易。

征迁工作中,襄城区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法做征收工作”的原则,广大征迁干部“点对点”服务、“心贴心”帮扶,真心为民办实事、尽心为民解忧愁、全心为民谋利益,最终赢得了广大群众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也探索出棚户区改造“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的实践经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