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阔步迈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襄阳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奋力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日襄阳,发展质量节节攀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下面主要从一些数据来看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发展生产力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经济实现了起步、加速、翻番的大跨越。生产力水平由低于全国、全省提升至高于全国、全省,实现了由弱至强的重大转变。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百废待兴。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19亿元。70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在1992年、2008年分别跨越百亿元、千亿元数量级;到2018年达到4309.8亿元,是1952年4.19亿元的1029倍。剔除价格因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图1:1952-2018年襄阳GDP完成情况

(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市经济非常困难。1953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0.3亿元;1972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1997年突破10亿元,达到11.1亿元; 2012年、2014年、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跨越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台阶。2018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74.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5亿元。

图2: 1953-2018年襄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提高。195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0元;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元,平均每天不到1元人民币。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612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9%。

图3:1952-2018年襄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二、供给能力实现大提升,由短缺向丰富不断转变

70年来,全市上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持续提高,有效供给不断扩大,升级换代趋势明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的重大转变。

(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与1952年相比,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4.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27.3亿元,增加值由2.6亿元增加到437.1亿元。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业结构由78.8:3.9:15.3:0.2:1.8调整为57.1:2.5:28.9:6.4:5.1,实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重大转变。

图4:1952-2018年襄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二)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991.5亿元,1970年、1985年、1997年、2011年分别跨越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台阶,是经济快速发展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图5:1952-2018年襄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三)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增加值由1952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76.8亿元。随着襄阳经济发展向工业化中后期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2013-2018年年均增幅达到10.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2个百分点,连续六年占比提升。各行业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元化的服务业体系。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1659.0亿元,年均增长约12.2%。

图6:1952-2018年襄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2.8:3.5:33.7,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198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过数年的调整巩固,199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4.9:37.3:27.8,实现了从“一二三”结构向“二一三”结构的转变,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6:51.5:38.9,服务业加快发展,连续六年占比提升,经济发展向工业化后期昂首迈进。

图7:1952-2018年襄阳经济结构

三、基础建设实现大加强,发展的支撑条件明显夯实

70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着力解决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提高。

(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上新台阶,呈现跨越式增长。1979年跨越亿元台阶,1987年跨越十亿元台阶,2003年跨越百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上千亿元。1949—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万亿元,年均增长26.8%。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年均增长24.3%。

图8:1952-2017年襄阳固定资产投资

(二)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52年的642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3.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由2003年的99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6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十二五”以来,襄阳抢抓新一轮铁路大发展机遇,郑万铁路、西武高铁、蒙华铁路襄阳段陆续开工建设,即将形成“三纵三横”铁路客货运输网络。襄阳机场作为全国第一家由地方集资新建的机场,自1989年正式通航以来,已通达25座城市26个航点。2017年新建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大关;2018年达140.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632.2万吨,保障运输航班14957架次。

(三)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全市邮政通信发展水平非常低,邮电业务总量仅有0.004亿元。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7.7亿元,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05.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2.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28.5万户。

四、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县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各个县市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旧貌换新颜。

(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1952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7.7%,到197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12.14%。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75%,比1978年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末的52.1万人增加到344.4万人,年均增加7.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由376.9万人减少到222.5万人,年均减少3.8万人。

(二)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1978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仅为12亿元,1994年总量突破百亿元,2008年跨越500亿元。新世纪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县域生产总值跨越千亿元大关,2014年突破2000亿元,2018年达到2852.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2%,比2008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五、开放程度实现大飞跃,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70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用活用好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呈现出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一)对内开放深入推进。新中国成立之初,襄阳的骨干企业基本都是些作坊式的小烟厂、小酒厂和小型米面油加工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个私企业不断发展,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200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3%; 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1%。

(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8年襄阳实现自营出口,当年出口362万美元;1991年实现自营进口,当年进口32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850万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24.1亿美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5%提高到4.4%。出口产品不断升级。2018年,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三大板块出口额分别达到6.4亿美元、7.7亿美元、3.2亿美元。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于2017年4月正式揭牌,襄阳再次跃进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三)利用外资规模扩大。1984年我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成立,1992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08万美元, “十二五”以来每年跨越一个一亿美元台阶,201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8亿美元,是1992年的173.3倍。

六、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70年来,全市人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稳步前进。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很低, 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2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3元。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1元增加到33947元,增长81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6元增加到17305元,增长137倍。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4101元,是1978年543元的100倍。

(二)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1年的431元提高到2012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17元提高到12520万元。

(三)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步伐加快,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教育资助、社保兜底、生态补偿等精准扶贫措施有效推进。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0.2%大幅下降至2017年底的3%。2013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6.1万人,出列223个贫困村。

回眸新中国70年,是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也是襄阳经济蓬勃发展的七十年。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的时代,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必能够如期实现,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张舒为

编辑:刘澄芮 / 校对:杨振华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