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这场绵延十年的爱心接力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群人要坚持十年做一件好事,并不容易。襄阳市一群志愿者已经连续十年帮助一所山区小学。

18日,襄阳民间义工协会的50多名志愿者,不辞辛苦地来到了南漳县李庙镇杨柳完全小学,看望他们帮扶的小朋友。

杨柳完全小学有学前班和小学两部分,目前有学生53名,是一所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10年前,民间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在到南漳偏远山区扶贫考察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所学校。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这里的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学校的条件和设施比较差。志愿者们决定帮助这里的学生。因为很多居民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所以学校里的一大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志愿者们就计划用结对子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襄阳民间义工协会志愿者陈亚军说:“每个义工帮扶一两个小孩,在经济和物质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每一季的生活费是两百元,学习生活用品看个人能力去帮扶。”

除了稳定的生活费和学习生活用品每半年落实一次外,志愿者们考虑到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还特别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常会嘘寒问暖,相互走动。

学生家长马朝兰说:“有时候给孩子打电话说,把孩子带去他们那里玩;孩子节假日的时候会发信息感谢叔叔对他的帮助。”

在与学生们结对子成功后,志愿者们还特别关注学校的建设发展,为了改善学校的环境,志愿者们可谓是尽其所能。襄阳民间义工协会志愿者陈亚军时候:“操场是当年襄阳义工协会的耿会长用结婚时的礼金修建的。”

像陈亚军这样一直坚持助学的志愿者,至今已经最少帮助了三名学生顺利升学。虽然十年来,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对于杨柳完全小学的助学传统却一直没有改变。

一年前,志愿者张卫和妻子王女士,在义工群里与7岁的学生马晓敏接了对子,虽然帮了一年多,但从来没有见过面。这一次他们终于在学校里见到了马晓敏。

襄阳民间义工协会志愿者张卫说:“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没想到她的衣服还有破洞。”

原来马晓敏的母亲患有残疾,父亲在老家照顾母亲,爷爷体弱多病。一家七口人基本上靠小爹的收入在维持。2年前政府为他们在村里建起了安置房,马晓敏和八岁的姐姐为了上学搬到了安置房里和爷爷马国银一起住。可由于老人已经七十多岁,对两个孙女的照顾有些力不从心。

学校老师麦诗琪说:“冬天的时候没有厚衣服。薄的衣服就多穿几件。”

了解到马晓敏姐妹因为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才出现衣服破洞的情况后,张先生夫妇决定以后要加强与爷爷马国银的联系,从各个方面来提高马晓敏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而十年助学以来,襄阳民间义工协会通过薪火相传的方式已经让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子走上了成才之路。杨柳完全小学也由之前的环境破旧落后,变成了一所美丽现代的高山小学。

襄阳民间义工协会副会长徐格丽说:“十年来我们有800多志愿者来参加这个志愿服务,我们帮了有700多名学生,捐赠的物资加起来合计40多万元。”

全媒体记者:贵勇

编辑:周杰 / 校对:彭梦迪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