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公示!襄阳这一片区将发生巨变!

襄阳市城乡规划局官方网站

公开发布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TS02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TS02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住建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省住建厅《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襄阳市城乡规划局<关于城乡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及规定,现进行批后公开。

用地范围

TS02片区位于小清河以西

邓城大道以北

团山大道以东

仇家沟以南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13平方公里

其中总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用地

约2.4平方公里(台子湾路以南)

规划片区包含团山社区

台子湾社区部分小组

余岗社区部分小组

及陆寨村部分小组

现状总人口约4000人

规划片区总用地面积为412.98公顷:

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216公顷

占总用地面积的52%

非建设用地面积为197公顷

占总用地面积的48%

建设用地中以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规划理念]

↓↓↓

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功能区理念(产城融合)

复合型城市功能区是指区别于传统单一居住功能的一种新型的、强调城市生长与产业功能相结合的、功能复合的综合型城市功能区。在整体发展思路上,它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城市居住区的框架,成为了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形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生活居住环境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体现现代化、高科技的特点,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分层级集中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念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市级公共中心—功能区级公共中心—社区级公共中心”三个等级配置模式,各等级配置相应的设施类别和规模等级,分别服务于不同范围的人群。实现公共设施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居住环境单纯化。

生态型城市功能区理念

注重规划片区景观环境的塑造、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注重公共休闲空间的打造。(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

规划目标

规划片区是以

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为核心

以发展电商服务产业

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为动力

融合金融、商务、教育、居住等

多种城市功能

建设集电子商务、办公、生活

为一体配套设施齐全

生态环境良好的的综合片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12.98公顷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12.30公顷

规划人口约5.7万人

其中

台子湾路以南建设用地面积为240.79公顷

人口规模为3.7万

台子湾路以北用地面积为172.19公顷

人口规模为2.0万

总体布局规划

(一)规划结构

结合片区的自然禀赋和城市骨架路网,规划片区形成“一心、两轴、两廊、四组团”的总体格局。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行政办公、广场、文化、体育、商业、公园)

两轴:台子湾路东西城市交通轴、清河北路南北片区发展轴

两带:仇家沟景观带、小清河景观带

四组团:2个居住片区、2个综合片区

(二)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片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23.70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30.00%。

规划形成三个居住社区,其中台子湾路以南二个社区,人口规模约3.7万;台子湾路以北为一个社区,人口规模约2.0万。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片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52.3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2.71%,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社会福利用地。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总用地面积41.8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0.16%。

规划形成“一核、两带、多点”商业服务体系。

一核:团山商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两带:邓城大道商贸带、长虹路商贸带

多点:结合绿地和社区中心设置多处商业、商贸用地

4、工业用地

邓城大道沿线的同济堂两个地块的呼叫中心已经建设完毕,是以工业项目取得,用地面积为5.6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7%。

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规划片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9.4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71%。其中城市道路用地面积87.3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19%。社会停车场用地2.1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52%。

6.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10.94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65%。

7.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片区城市绿地面积88.2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40%。主要由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广场用地。

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片区规划路网主要采用方格网布局模式,规划道路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划分。规划总体形成 “三横三纵”的骨架道路格局。

三横: 邓城大道、台子湾路和仇家沟路

三纵: 团山大道和清河北路、洪铁北路

在骨架网格局基础上,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网,增加道路网密度,整体构成四通八达的微循环道路系统。

编辑:彭梦迪 / 校对:陈丹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