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吹响建设“首善之区、精致襄城”新号角

中国共产党襄城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场。 

“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希望摆在前面,我们不辱使命;空前繁重的困难和挑战横亘在面前,我们负重前行;首善之区、精致襄城的美好愿景展现在面前,我们不忘初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冀和执着追求摆在面前,我们砥砺奋进!”11月29日,在襄城区第六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区委向襄城50万人民吹响了振奋人心的前进号角。

作为襄阳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建成“首善之区、精致襄城”是襄城区历届区“四大家”领导班子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夙愿和美好愿景。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襄城又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即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形势催人奋进、愿景鼓舞人心。未来五年襄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揽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品质持续提升,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以法治建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以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确保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首善之区、精致襄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襄城区将在七个方面统筹谋划,锐意改革创新,全面转型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举全区之力打造文化旅游业发展高地。巩固壮大“一城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区、隆中文化旅游区、岘山文化旅游区、襄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集群,打好古城牌、三国牌、汉水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襄城城市旅游核心品牌,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步伐,建设以尹集为主体、卧龙和欧庙为两翼的乡村休闲旅游带;加大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功能水平,力争在五年内把襄城打造成湖北旅游强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转型升级,用洪荒之力推动工业强势崛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效益、高科技、高增长和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标准,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倍增;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推进传统企业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左右,工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形成1个产值过100亿元、3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

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打造都市农业发展典范。以现代生产要素激活农村自然资源,以现代生产技术改造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绿色、集约、可持续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种养、立体种养、特色种养等模式为重点的循环农业,巩固提升襄麦冬、襄山药、襄蜈蚣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成一批集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实现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锐意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结合襄城实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完善行政审批清单制度,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社会服务、城市治理、治安管理等多网融合;推动深度创新,围绕“把研发当产业,把科技成果当产品”的思路,构建完整创新链,实施创新各环节的精准服务,切实提升技术创新和人才创业的能力;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加大外资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引进力度,力争今后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5亿美元。

坚持建管并重,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升级版。加快推进城南、庞南、城西、尹集、隆中等片区征迁工作,促进旧城有机更新,推动旧城区密度疏解、功能再造、环境改善、业态升级;坚持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加快建设星光大道、庞公大桥、绕城高速、庞鱼路、江华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积极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防洪排涝、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全面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充分挖掘襄城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古城、古街保护性开发,精心打造蕴含文化特色的城市符号,借力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打响汽车文化新名片,让襄城因文化而更加多彩、更具魅力。

坚持依法治区,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全面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推动村(社区)依法自主管理公共事务;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城市(农村)治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多网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群众利益表达等工作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领域,让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和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推进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工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衔接转移工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开展“首善市民”评比活动,弘扬良好的家风村风行风,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