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制琴世家的匠心传承——访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正启

家人合奏,其乐融融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在枣阳郊区的一处小院内,一家人常用古琴、古筝、曲胡、笛子、琵琶等传统乐器合奏,可谓琴瑟和鸣、其乐融融。男主人陈正启(艺名陈铮)是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凭借几代人的传承、探索,他不仅制订出规范的曲胡制作标准,其制作的多种乐器还畅销全国。本期,我们走近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一探这个制琴世家百年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陈门琴工”的家族传承  

手工雕刻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记者: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如何?你的家族制作传统乐器历经几代人?

陈正启:枣阳郭家庙墓地曾发现一处目前所知最早的乐舞遗存,印证2700多年前当地的乐舞文化盛况及乐匠技艺的精湛。

我们家族制作传统乐器历经六代人,可追溯至清代嘉庆年间。第一代传承人为陈有青(道士),擅长古琴、笛、箫等乐器的制作、修复与演奏。上世纪20年代,我的太爷爷陈丰举拜其叔父陈有青(道长)为师。后来,我的爷爷陈义芳随其父陈丰举学艺,并在枣阳市刘升镇创办了陈门琴工——乐器制作修理部。我的父亲陈国斌集古琴、曲胡和三弦制作、演奏技艺于一身,夯实了陈氏传统民族乐器制作的风格,制订了各种乐器的制作标准。

我在继承家族制琴工艺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创新,制订出规范的曲胡制作标准,打造出传统民族乐器品牌,并销往全国各地。现在,我的女儿陈铭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她自幼学习古筝演奏,是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记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陈门琴工?

陈正启:我爷爷常说,买的乐器不如自己心里想的、自己做的东西得心应手。他既会制作乐器,还擅长吹拉弹唱,常常跟着戏班跑。上世纪50年代,各镇各村各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各项文艺宣传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爷爷陈义芳在枣阳市刘升镇文艺宣传队不仅唱戏,还经常指导各文艺队排节目。

圈里人都认识爷爷,当时很多人找他制作、修理乐器。于是他便在刘升镇创办了陈门琴工。上世纪60年代,他置办的诸多制琴工具及材料毁于一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陈门琴工再次挂牌。

记者:你几岁开始学艺?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陈正启: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我也特别喜欢制作、演奏乐器。七八岁时,就开始在店里给大人打下手,修修补补,锯木料、磨竹条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挨打。因为大人说尺寸用尺、寸、分,我学的是分米、厘米、毫米,经常混淆,所以锯木料时经常锯错。做乐器是个精细活,一锯下去木料基本上就废了。要学会这门技艺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有半点大意。

巧制善奏“心意相通

装配调直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记者:为了提升技艺,你还多次到外地学习、进修?

陈正启:1996年,爷爷送我到杭州一家乐器厂去进修。师父很严格,不仅要求会制作乐器,还要求善于演奏,能够分辨音色的好坏。那时,师父为提高我的鉴赏能力,让我蒙眼听声识别交响乐中锣、鼓、大提琴等不同乐器的方位、顺序。

1998年,我回到枣阳生活,工作之余也没有放弃爱好,四处演出。制作、演出的过程中,我还多次拜访曲胡大师宋喜元、作曲家梁献军、曲胡演奏家陈同振等众多名家名师,咨询曲胡演奏中各音区的音色音质特点,体会曲胡演奏中如何控制音色和音量,并尽可能与演员的唱腔融为一体。

记者:乐器制作工艺以及特点如何?

陈正启:制作乐器是融汇木工、漆工、文化、音律、美学修养等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一把曲胡看似简单,但制作工序复杂,包括选材、开料、出型、粘接、打孔、打磨、抛光、蒙皮、调音、试音等系列工艺。曲胡主要取本地椿、杉、梓木作琴体,其特点为木纹纹理美丽大方,木质疏松,利于振动。琴杆或配件取自黄檀和进口红木,木质坚硬,纹理细腻,具有防裂、抗弯、手感滑润等特点。

一张古琴的制作短则一年半载,长则几十年。古琴主要采用百年老杉木及梧桐木为音板,结合梓木、楸木为底板,运用传统工艺,使其具有深沉、悠远、宽广的音色风格。

记者:这么多工序哪一步最关键?

陈正启:选材与制作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古琴来说,选料要过关,其音色和材质、腔体、面漆、弦、形制都有关系。

每道工序都很关键,都有学问,就古琴灰胎来讲,其调制材料大致有鹿角霜灰、八宝灰、瓦灰等,尤以鹿角霜灰为最佳。灰又分为粗灰、中灰、细灰等,需要依次调和大漆后刮在麻布之上。每层灰胎的薄厚与均匀度都将影响琴面的稳定性和琴本身音质的完美度。

创新发展成为行业标杆  

记者:哪一年创办了龙吟乐器工作室?目前有哪些产品?

陈正启:2003年我创办了龙吟乐器工作室,注册了宸鸣和鸾凰两个商标。宸鸣是以曲胡、二胡、板胡等吹管乐器为主,鸾凰是以琵琶、古琴、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

记者:目前销售最好的乐器是什么?有什么优势?

陈正启:那肯定是曲胡,不仅占据襄阳曲胡市场的六成份额,还销往全国各地。这是因为我在沿袭前几代前辈的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进行了革新。我运用力学原理重新设计出一套规范的曲胡制作尺寸,调整琴杆有效弦长和加大琴筒皮膜面积,力争每把琴达到“低音厚而不空,高音亮而不燥”的质量标准。

为了让乐器使用更方便,我与女儿陈铭设计了一种可收纳琴轴的新型曲胡,把曲胡琴轴变成一套配件,既保持曲胡传统形制,又减小了曲胡盒子的整体尺寸。

曲胡改制成功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演奏家及爱好者的称赞。

记者:你推广与销售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传承与发展中有哪些困难?

陈正启:以前采用传统方式,通过朋友、客户口口相传。近年来,我开始通过直播与短视频的方式,把产品以及工艺流程在镜头前呈现出来,拉近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品与公众的距离。虽然传统乐器制作稍小众,但是我的抖音账号上已有近万名粉丝,一场直播下来能销售近万元。但是,传统乐器的生产技术难度大,涉及知识面广,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多难以坚持。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市场上有很多人模仿我的专利,存在维权困难等问题。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陈正启:经过几代传承,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将继续深耕这项事业,继续宣传推广、发扬光大。我希望枣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与襄阳高校合作,通过非遗工作室、讲座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乐器与工艺的魅力。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乐器制造行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我还希望在传承非遗技艺、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更多城乡群众掌握技能、增加收入,奏响共同富裕的新乐曲。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黄雯琪;实习生:李佳淋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