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的程河镇,位于襄州区东北部的夹河套地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杞柳的生长。早在300多年前,程河镇的农民就开始用杞柳编织竹篮、簸箕等,程河柳编远近闻名。
近日,走进程河镇朱德安大师工作室,满眼都是用杞柳编织的作品。栩栩如生的鸟兽,古色古香的篮筐,精致典雅的折扇,让人眼花缭乱。而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德安静静地坐在一角,细长的柳枝在他指尖翻飞,这边一穿,那边一绕,不一会儿,一个水果篮的底座便已成型。
“编织用的柳条不是一般的柳树枝条,杞柳是通过扦插在地里的作物,主要品种有大白皮、红皮柳和青皮柳等,收割后进行剥皮、晾晒等工序,编织前再用水泡软即可。”朱德安介绍。
1974年出生的朱德安,生长在一个四代传承的柳编之家,打从记事起,他就跟着长辈在家用杞柳编织日常用品。初中毕业后,朱德安在家从事了几年柳编工作,于1995年前往广东某柳编公司打工。 “那时候感觉常规的柳编技艺都已熟练掌握,想去外面学习和提升。”朱德安第一个挑战的柳编制品是“龙”。他对着龙的图纸,思考着形状、大小和从哪里下手编织,一件作品编了拆,拆了编,折腾了一个月,终于琢磨出了工艺品的编织技巧。最后,随着龙形果盘、龙形灯具的出品,订单量也渐渐大了起来。
1997年,学艺归来的朱德安发现,家乡遍地都是柳条,村里家家户户都学柳编,几乎人人都会编织。于是,他开始利用资源,与山东某工艺品公司合作,组织村民在家编织果盘、篮筐,每年能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这几年,镇里也邀请朱德安组织周边村民开展培训20余次,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让程河柳编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市场需求。”程河镇人大主席王鸣说,如今,程河柳编逐渐发展到6大类,400多个系列,120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独特的穿编技法编织出的产品立体感强,外形匀称且美观,广受市场青睐。
2017年,心怀桑梓之情的朱德安在家乡注册成立襄阳市襄州区聚通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程河镇拥有杞柳种植示范基地150亩,柳编产品远销欧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程河镇的柳编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带动2000多人从事柳编产业。
“这几天,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300多名学生将来程河镇进行为期一周的研学。下一步,我们将把工作重心放在程河柳编技艺的传承上,除了与高校合作开展研学教育外,还将出版柳编技艺书籍和教材,让这门非遗技艺得到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朱德安说。
编辑:姚喻
责编:刘燕 | 审核:周锴 杜红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