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要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那么,
在新的征程中,
襄阳和宜昌如何落实省域副中心发展战略?
一起来看!
2日至3日,襄阳召开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务虚会提出,聚焦“提升首位度、争当排头兵”,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精心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力争经济规模跻身全国城市50强。
襄阳如何实现冲刺?
襄阳市委全会提出,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努力在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生态文明、文化发展、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和汉江流域前列,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由数量差向层级差跃升、比较优势向绝对优势转变、单项领先向全面领先跨越,经济规模跻身全国城市50强,使襄阳成为繁荣之城、品质之城、平安之城、幸福之城。
襄阳培育百亿重点企业
与此同时,襄阳还通过创新驱动打造百亿重点企业、在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
6月30日,宜昌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在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宜昌省域副中心辐射引领作用,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宜昌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 在会上,周霁要求,全市上下要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抓好工作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 要全力抓好党的建设、生态保护、项目投资、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围绕全市“十大千亿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和扩链型项目,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 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善谋事、会创新、敢担当、能落实的干部队伍。
去年,标准排名研究院发布“中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湖北除武汉城市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国前十以外,襄阳和宜昌都进入50强榜单,均位居第47位。
小科普:“标准排名”榜单依据
“标准排名”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专注于评级与评价的研究机构。这份榜单以中国29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按照它们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数值进行排名。数据来源为各城市财政局或政务网。
去年,在全省GDP总量排名中,宜昌、襄阳分别以3709.36亿元和3694.51亿元,位居第二和第三。
过去五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城市经济总量由全国第75位跃升至第56位。
7个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中全线进位、均列第一方阵,襄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跻身全国20强,东津新区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枣阳市挺进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第100位。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襄阳云谷、中国有机谷品牌檫亮,襄阳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电子商务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流域首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
从2012年起,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相继突破千亿级。连续五年,以每年实现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宜昌阔步前行。
过去五年,宜昌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5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荣获“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进入全国重点城市行列。城市龙头稳固提升,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宜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荣获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奖。落实中央政策,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襄阳未来五年目标:
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奋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新局面,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宜昌未来五年目标:
加快建设综合实力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努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旅、宜学、宜养的宜人之城,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精准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50强,加快建设“强、大、优、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
襄阳、宜昌加油!
相信有了武汉“老大哥”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带动,湖北“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形成。
襄阳广电全媒体编辑:一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