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吗?造谣黑色产业链被揪出来了!

重要提醒

从“速生鸡”到“猪肉钩虫”,从“问题草莓”到“无籽葡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社会神经。

 

谣言不仅引发了消费者恐慌,由此引起的农产品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对相关产业也造成了严重后果。

 

6月30日,农业部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十大谣言进行了曝光。

 

是谁在造谣?

他们到底有什么目的?

这些谣言,你中招了吗?

谣言

香蕉浸泡不明液体,吃了有毒?

农业部专家指出,蕉农用低毒杀菌剂侵泡香蕉,可以有效抑制香蕉有氧呼吸,利于远距离运输。

 

谣言

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

一难注射、二难扩散、三难食用,费时费工易腐烂,西瓜打针图个啥?实验证明,西瓜打针之后,口感酸涩、极易腐烂,这个夏天可以安心做个吃瓜群众。

 

谣言

草莓空心是因为使用了激素?

影响草莓空心的因素有很多(品种、水分和肥料的供应、过度成熟和使用膨大剂),以空心为依据来判断是否是“激素草莓”并不科学。

 

谣言

无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药的?

无籽葡萄分两种,一种是天然无种子的葡萄,另一个则是天然有种子的品种进行无核化栽培获得的葡萄。农业部专家指出,植物激素、动物激素差异大,无核化栽培使用的植物激素对动物体不起作用。

 

谣言

顶花带刺的黄瓜是沾了“避孕药”?

经农业部门全面排查:黄瓜“沾花”药水是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非“避孕药”。

 

谣言

蘑菇富含重金属?

食用的蘑菇多是人工无土栽培,不会吸附到土壤重金属。专家指出:市场上常见的大宗食用菌并不存在富集重金属的情况。

 

谣言

猪肉里有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

专家粉碎谣言:没有“高温都煮不死”的寄生虫,猪肉里面长“钩虫”实为肌肉组织。

 

谣言

45天出笼的白羽鸡,是激素催大的吗?

无鸡不成宴,然而,网络上流传的“速生鸡”却频繁刺激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专家指出,白羽鸡之所以长得快,并非吃了激素(而是得益于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和科学的遗传选种技术)。

 

谣言

无良商贩为增重出售注过水的“针孔螃蟹”?

现场试验证明,给大闸蟹注水,螃蟹极易死亡,赔本的买卖谁做?

 

谣言

养殖黄鳝是用避孕药喂大的?

专家指出,避孕药喂黄鳝,不仅不能促生长,而且会造成高达50%以上的死亡率,得不偿失。

 

食品安全谣言“祸国殃民”

国家食药监总局官方援引有关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仅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5日一年多时间里,就出现了33则传播广泛的食品安全谣言。事实上,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谣传的“重灾区”。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

 

 

食品安全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而且损害了行业发展。不仅如此,有的甚至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如英国媒体曾炒作的中国“塑料大米”事件——生产塑料颗粒的成本反而比大米高,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食品安全谣言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影响了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度,社交媒体上部分网民表现出“食品安全焦虑症”。“顺口编”和“随手转”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传播下不断发酵,一些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大量转发。

 

谣言四大特征,请擦亮眼睛

综合食品安全谣言频发态势,国家食药监总局有关负责人梳理了食品安全谣言四大特征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

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食品安全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

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

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常借助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利用煽动色彩浓的词汇,如“紧急”、“震惊”等,冲击力较强

 

幕后已形成黑色产业链

梳理多起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阵地。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在谣言主体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国内某知名论坛负责人表示,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年年有。以往的食品安全谣言多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体现,今年多以视频形式传播,普通网民识别更加困难。这些视频传播者通常不露脸拍摄,不排除存在幕后黑操纵,或涉及黑色经济利益。

 

某食品企业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透露,由于低成本制作食品安全谣言能抓住消费者心理、打击竞争对手商誉,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条谣言黑色产业链

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开始接单,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

 

一些谣言的发布者已经是团队化运作,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一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

 

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一些公众号将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受访专家认为,要真正阻击和管控食品安全谣言,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完善辟谣应对机制,全面治理,从整个社会层面消除食品安全谣言生存空间。

 

襄阳广电全媒体编辑:一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