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湖北襄阳:科技赋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初冬时节,江汉大地一派斑斓画卷。冬日映照下,襄阳古城犹如披上一层淡金色细纱,显得明亮生动。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锚定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厚植创新沃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为区域产业提质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

走进襄阳高新区,现代化生产气息扑面而来。

湖北中盛电气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工业电气控制、电力电子、工业用机器人及自动化产线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其生产的电力电子产品在国内空压机配套市场占有率超15%,并凭借技术领先优势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总投资106亿元的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产业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这是东风公司与华为联手打造首个整车项目,将导入3款新能源智能轻越野车型,搭载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系统。

湖北省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克立介绍说,汽车是襄阳传统支柱产业,上述项目填补了襄阳过去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空白,推动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跨越,夯实了高新区“1+2+N”(即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高端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能源电池领域亮点频现。10月28日,总投资22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襄阳锂电池项目开工,规划用地1608亩,建设50GWh储能电池及20GWh动力电池生产线,覆盖从电芯、PACK(电池的包装、封装和装配)到储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链,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准,融合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术。

本土企业骆驼集团正转型汽车低压锂电池,已实现12V、24V、48V全系列低压锂电产品的研发与量产,累计拥有508项专利,相关产品性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襄阳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等多项措施,为企业厚植创新沃土。

在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智能机器通过精密软件与传感器自主协同,精准完成配料、涂覆、裁切等复杂工序,高性能胶粘剂产品源源不断下线。

深耕胶粘剂领域40余年的回天新材,是国内胶粘新材料领军企业,近年在襄阳市的政策支持下,加大研发投入,组建200余人科研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将产品线从传统工程用胶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凭借自主研发的电子胶粘剂、光伏背板胶等产品,回天新材先后斩获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襄阳高新区持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链。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创新高地。”黄克立说。

目前,襄阳累计培育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湖北省第三。襄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50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002家,科创“新物种”企业达187家。7家企业上榜2024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6月17日,我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新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来自襄阳高新区企业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依托该所组建的航天化学能源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固体推进剂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是襄阳市设立的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核心技术驱动+区域深耕”双轮发展模式,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襄阳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截至目前,仅襄阳高新区就拥有各类科创平台268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39家、市级95家。

近年来,襄阳大力开展“资智汇襄”“智慧之光”等活动,不断推进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新增27家省级博士创新站,已建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47家。

今年以来,襄阳先后举办新材料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等产学研活动,常态化开展企业家开放日活动,隆中实验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等成果落地产业化;策划科技产业“融合惠转”“技术经纪人大赛”等区域性品牌活动,4项科技成果成功签约转化,合作金额1125万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近600亿元。

襄阳市科技局局长陈瑶介绍说,通过深入一线调研走访,襄阳充分发挥科技部门“搭舞台”作用,整合创新资源,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来源:新华网、荆楚网

编辑:李春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