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守护光明 一心为民点亮城乡——记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劳模、枣阳环城供电所负责人刘旭

深夜十点,枣阳市环城供电所二楼的灯光依然亮着。所长刘旭站在写满数据的大白板前,手中的红色记号笔在一个个低电压台区编号上画着圈。“这个台区还有3户电压不稳,明天得再去现场看看。”他对身旁的助理说。

这块白板,记录着刘旭上任一年来的攻坚足迹。2023年6月,当这位在基层摸爬滚打了15年的“老电力”接任环城供电所负责人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硬骨头”:低电压工单频发,线损指标不佳,服务面积覆盖200多平方公里、4.2万用户。

“数据不准,一切白费”

“系统数据若与现场不符,管理便是空中楼阁!”刘旭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全所员工的座右铭。

上任伊始,他便带领团队发起百日攻坚。白天,他们穿梭在田间地头,一个个台区勘察;夜晚,他们埋头在办公室,分析数据、核对图纸。三个月下来,刘旭的劳保鞋磨破了两双,却换来了500多张图纸、1500余份档案的全面梳理。

“那段时间,刘所长办公室的白板上画满了86个低电压台区的改造方案。”青年员工李伟回忆,“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个台区的真实数据,我们在暴雨中徒步走了5公里山路。”

“微信群让供电服务有了温度”

环城供电所地处城乡接合部,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高质量用电需求,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供电可靠性问题。面对复杂局面,刘旭创新建立了423个台区微信群,入群率达到92%。

“现在用电有问题,微信群里一说,马上有人管。”家住环城街道的李秀英大妈告诉记者,“前几天晚上家里跳闸,我在群里发消息,不到十分钟就解决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让供电服务实现了从“单向通知”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今年夏季检修期间,刘旭在群里提前发布停电通知,耐心解释检修必要性,获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停电不方便,但你们这么透明,我们理解!”一位居民在群里的留言,让刘旭倍感温暖。

风雨中的“逆行者”

今年9月15日晚8时,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袭击枣阳,10千伏舂彭线赵集段9根电杆齐刷刷倒在泥泞中。

“发电车先保民生!抢修队跟我上!”刘旭浑身湿透地站在现场,一边协调物资,一边叮嘱安全。老电工王师傅回忆:“那晚雨大得睁不开眼,刘所长嗓子都喊哑了,但在手电光下画示意图的手却很稳。”

30多名抢修队员在齐踝深的泥水里连续奋战25小时。 “看见刘所长在,我们就知道电快来了。”村民赵大爷说。次日21时,当灯光重新点亮村庄,满身泥水的刘旭才和队员们相视而笑。

乡村振兴的“电力引擎”

今年初,东郊村计划建设瓜果基地,却在开工前发现距离电源点有800米。“刘所长,这电接不上,村集体这几十万投资就悬了!”村支书张建国急得团团转。

刘旭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小微企业“零费用”报装政策,带着团队连夜勘测。仅用几天时间,17根电杆就如卫士般沿田间道路立起。

“现在电力充足,预计年利润能达到8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陈明指着长势喜人的瓜果说,“这哪是普通电杆,这是乡村振兴的‘致富杆’!”

从杨垱到平林再到环城,十五年间,刘旭在三个不同类型的供电所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他见过杨垱镇粮食丰收时农民数着钞票的喜悦,见证过平林镇万亩桃园硕果累累时桃农的笑脸,如今又在环城看着智慧农业园因可靠供电而蓬勃发展。

创新赋能提质效

面对配电线路故障率高发的难题,刘旭借助大数据分析,发现70%的故障源于树障和鸟害。“我们必须用新技术为传统运维赋能。”他大胆引入无人机巡检,培养了4名“机巡骨干”。

今年以来,通过无人机巡检发现并处理缺陷43处,线路故障率下降18%。同时,他践行“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理念,在公司率先建立0.4千伏不停电作业专班。

“每次带电作业,可能只是避免了几十分钟的停电,但对工厂、对农户来说,可能就是一次正常的生产、一顿准点的晚饭。”刘旭说。

从杨垱到平林再到环城,十五年间,刘旭在三个不同类型的供电所留下了足迹。他见过杨垱镇粮食丰收时农民数着钞票的喜悦,见证过平林镇万亩桃园硕果累累时桃农的笑脸,如今又在环城看着智慧农业园因可靠供电而蓬勃发展。

“每一个岗位都是一所大学。”刘旭说,“它教会我读懂的不仅是电网脉络,更是‘人民电业为人民’这七个字的分量。”

今年被评为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劳动模范后,这位曾经的武汉大学高才生依然每天奔走于田间地头。问及十五年坚守的意义,他望着远方的输电线路轻声说:“十五年很短,只够专心做好一件事;十五年又很长,让我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赵鸿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