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干部风采录 丨市水利和湖泊局建设科(规划科技科)科长曹景生:千里“奔袭”抢机遇

“这段时间一直往返襄阳、北京、武汉等地,为引丹等项目报批做好前期准备。”9月22日,刚从北京返回襄阳的曹景生,顾不上行程疲惫,快速翻阅手中文件,修改申报材料。

曹景生是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建设科科长,服务全市重大水利项目的申报工作是他分内之责。

“过去,国家政策方向确定后,我们只需要根据政策导向谋划项目,往‘篮子里’放,审批相对容易。”曹景生说,近年来,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批需要“自下而上”主动争取,“蛋糕就那么大,如果前期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主动去争,项目就无法落地”。

作为我市水利项目申报的主要科室负责人,曹景生将抓项目、争资金的责任稳稳扛在肩头,时刻关注上级政策的最新变化。在“两资三能”的主战场上,他坚持以“跑起来”的工作状态与时间赛跑,抢抓“两重”建设项目申报窗口期,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调度,组织对引丹、长山、三道河、熊河灌区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实行日调度,每天通报当日工作进展,主动服务协调可研、初设报告审批以及用地、环评、移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各类前置要件办理。

2023年,我市结合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加坝,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的有利条件,同时抢抓国家调整灌区建设的最新政策,谋划了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

“项目串联起了引丹灌区内的结瓜水库,重点解决高程145米以上的高岗片区灌溉死角。”曹景生说,这一项目可新增灌溉面积3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8.9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亿斤。

今年三月进入引丹项目推进关键节点,为争取项目申报,他完成了一次“一天两城四千里”高强度行程。

3月19日,曹景生与同事从襄阳赶往武汉,督促设计单位加快完善报告文本。3月20日一大早,曹景生与局领导踏上了最早一班开往北京的高铁。在途中,为确保工作不出差错,他无暇关注窗外,反复修改校核汇报材料。抵达北京后,他们一行马不停蹄直奔国家发改委、水利部,随市领导一道汇报沟通请求支持项目审批。汇报获得认可后,当天下午4点多,又踏上返回武汉的高铁,当晚召集工作专班和设计团队,连夜反馈与国家部委对接成果,连夜分配工作任务,第一时间将最新工作要求传达给参与项目的每一个同志。雷厉风行、落实工作不过夜其实只是今年水利“两资三能”工作的一个缩影。

“时间不等人,机遇稍纵即逝。”曹景生说,面对项目机遇,必须分秒必争。

过去可研报告评审过程,需要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报告修改、沟通、再修改的多次反复流程。为确保报告修改尽早得到专家认可通过,曹景生与同事争分夺秒,驻守设计单位,分专业包保,及时协调完善资料,与设计团队一道对口与各专业评估专家做好对接,面对面沟通、面对面做好解释,直至报告修改通过。经过曹景生和同事们耐心细致工作,三道河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于3月中上旬首批在全省通过审查,特别是新建长山灌区项目、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在全省“两重”项目密集排队待审、咨询公司超负荷运转的特殊时期,创造了当月组织评审、当月完成报告修改、当月出具评估报告的“襄阳速度”。

“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襄阳水安全保障能力,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曹景生说,奋斗是水利人最亮丽的底色。

截至目前,我市水利系统已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0.55亿元,占全省相应投向的16.92%,阶段性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 韩秀嫣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